别让汽车设计跑偏了
我觉得啊,汽车设计可不能光追求好看或者那种未来科幻的感觉,最重要的还是关键时刻能救命。唉,现在呢,大家都一股脑儿往“科技感”那条道上跑,还越跑越歪了,特别是那个啥隐藏式门把手,好多车企都把它当成了必备配置,真是有点搞不懂了。
智能汽车的“智商”到底够不够用?
本来嘛,这车的设计初衷不就是图个好看,还能把风阻系数再降低那么一丁点(0.003Cd)吗?结果呢,现实啪啪打脸啊!越来越多的交通事故告诉我们,这车可不像宣传里说的那么“聪明”,有时候关键时候还挺要命的。
我也见过不少真实的例子:有车主在发生车祸后,因为车子的电力系统挂了,车门都打不开,干着急没办法。还有那些高大上的感应装置,结果在紧急情况下直接就不管用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2024年问界M7那次撞车起火的事儿,因为车门把手弹不出来,耽误了好些救援的时间。今年三月份,小米SU7在高速上出事的时候,也暴露出了同样的问题。
车门把手的新规来了
再比如说北方的冬天,天儿冷得要命,手都快冻僵了。这时候要是车门把手冻住了,车主想开门可不容易,要么拿热水浇,要么使出吃奶的劲儿砸门,你说这叫什么“智能”?简直就是回到老早以前用手摇的时代了。
咱们平时总夸智能化是“进步”,可要是这种“进步”让你被困在车里,命都快没了,那我宁愿不要这所谓的“进步”。
根据工信部的数据,到了2024年,因为隐藏式车门把手导致救援延误的投诉增加了67%。这事儿已经不是小问题了,简直是安全管理上的一个大漏洞。
到了2025年5月8号,工信部终于坐不住了,出了一个征求意见稿,名字叫《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我看完了之后,心里就想,这次是真的要来真的了。
汽车门把手将有大变化
新规定出来后,要求从2025年6月开始,所有卖出去的车上都得装上应急开门装置,或者有独立供电系统,这样就算没电了也能打开车门。
除了这个,还有三个硬规矩:
第一个是统一逃生装置的标志。这标志得用高对比度的颜色,或者反光材料,哪怕是个外行人,一看就能快速找到逃生的地方。
第二个是把手得结实。测试要求把手能扛得住1500牛顿的拉力,还能经受住10牛米的扭矩,简单说就是不能随便被撞坏或变形。
第三个是要做极端情况下的测试,像车子翻了、掉水里了,甚至误操作的时候,都得保证车里的人都能安全跑出来。
这样一来,汽车厂家就不能只靠电机和传感器玩花样了,得给每个乘客都留一条实实在在的“生命通道”。
这条规定一出,车厂们可愁坏了,因为这意味着:
首先,成本肯定要涨。就说改个门把手的安全设计吧,一辆车的成本可能就得增加500到2000块,这对主打低价竞争的品牌来说压力山大。
其次,设计上也得妥协。很多车厂已经开始调整方案,改成半隐藏式的了。比如长城,就在隐藏式门把手上加了个物理按键,虽然看起来还是挺“科技感”的,但关键时刻绝对靠谱。
最后,整个供应链也会受影响。传统的门把手供应商得升级设备,通过新的检测标准,那些达不到要求的小公司可能会被淘汰。
给消费者提几点建议
这事儿啊,其实整个行业都得跟着调整呢,我觉得这调整既有必要,也来得有点晚了。
咱们当消费者的,也得更新一下自己的评判标准了。
要是你正打算买车,我给你支几招:
第一,从2025年6月开始,新出的车都得符合国家标准,到时候你可以直接问4S店要那份关于紧急情况下的技术说明书,看看人家到底怎么设计的应急方案。
第二,一定要自己试试在断电的情况下能不能手动打开车门。这不是没事找事,这是给自己提前演练一次可能的生死关头。
第三,别再被那些没有通过认证的所谓“L3自动驾驶”给忽悠了。那种所谓的“期货式安全”,真别去赌运气。
就拿隐藏式门把手来说吧,之前大家都觉得它特高级、特未来感,可没多久就成了安全隐患。这说明咱们对“什么是好车”这件事儿,正在重新排优先级呢。
我一直觉得,设计最根本的意义就是服务安全。不管是啥样的创新,开头和结尾都得记住一句话:设计再好看,也不能拿人的命去冒险。
国标委发布新标准
这次的国家标准啊,其实是在纠正一些错误的方向,同时也是在给大家提个醒。它告诉我们,在汽车这个事情上,科技感和外观美这些呀,都不是最重要的,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说到隐藏式门把手,有些人就觉得这设计是不是有点鸡肋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