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自达公司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盈利498亿日元转为亏损421亿日元。 公司将此归因于其最重要的美国市场销量下滑,这背后是美国政府将进口汽车关税从2.5%大幅提升至27.5%的政策。
2025年4月起,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的政策严重冲击了依赖美国市场的日本车企。 日本财务省的贸易统计数据表明,受此政策影响,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额在6月份同比下降了26.7%。
部分地区如九州,6月的汽车出口量甚至同比减少了67.8%。 日本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额超过6万亿日元,占其对美出口总额的近三成。
丰田公司预计,受美国汽车关税政策影响,其本财年营业利润将减少1.4万亿日元,并预计本财年净利润将同比下降约44%。 本田公司也预计其2025财年净利润可能下降70%。 据日本媒体汇总,日本七大汽车制造商的主营业务在本财年因特朗普的汽车关税政策,利润损失共计约2.7万亿日元。
与日本车企的困境相比,中国汽车出口展现了强劲势头。 2024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293.2万辆,同比增长25%。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表明,2024年1至4月,中国汽车出口193.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64.2万辆,同比增长52.6%。 中国汽车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尤为迅速,比亚迪、蔚来、小鹏等品牌在全球市场逐渐崭露头角。
中国新能源汽车凭借较高的性价比和完善的售后服务,特别是在欧洲市场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的杨祥璐指出,中国是全球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和出口基地,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领域已具备规模化先发优势,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2023年,韩国汽车出口额达到709亿美元,同比增长31.1%,超过半导体行业位列韩国所有出口品目中的第一位。 这主要得益于以电动汽车为主的环保型车辆出口数量提升,其出口额增长50.3%,达到242亿美元。
2025年7月,韩国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5.8%,达到212,000辆,出口车辆价值同比增长8.8%,达到58.3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韩国对美汽车出口额同比下降4.6%,但对欧盟的汽车出口额同比增长32.7%,达到7.13亿美元,这得益于市场对低排放环保车型的强劲需求。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的报告显示,2023年韩国对北美出口同比增长44.7%,达到370亿美元;对欧盟出口增长32.9%,达到108亿美元。 韩国车企也面临挑战,2025年1至8月,韩国纯电动汽车出口量为17.92万辆,比去年同期减少23.2%。
为应对市场竞争,现代汽车计划开发瞄准欧洲和中国市场的普及型电动汽车,并计划在2030年实现电动汽车年销量200万辆的战略。
中国汽车出口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多方面因素。 技术端,高安全性电池系统、智能交互生态与车联网技术的迭代升级,构筑了差异化竞争优势。 供应链端,覆盖核心部件、智能驾驶软硬件的全产业链自主可控,为全球车企提供了可靠支撑。
物流端,自主航运网络的搭建与运力资源的高效整合,大幅压缩了国际运输周期,降低了综合成本。
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袁文博指出,中国汽车的“后发先至”源自技术优势扩大、出海模式深化、产业链升级和全球品牌建设这四大核心竞争优势。
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出口均价从2020年的1.45万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1.83万美元,增长了26%。 中国车企也在加快海外投资布局,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前八个月,中国汽车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26.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0.8%。
加大在美投资和生产力度是策略之一。 丰田公司宣布向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工厂追加8800万美元投资,新建生产线以加强混合动力车部件的本地化生产。
本田和日产则通过将部分对美出口车型调整为在美国当地生产,预计此举或能减轻约三成的关税损失。 调整发展战略也是应对之举,本田公司宣布将放缓电动化步伐,扩大混合动力车销量占比,并缩减2030年前的电动化投资计划。
加强供应链重组及合作也在进行中,本田已决定停止进口美国工厂生产混合动力汽车所需的电池,转而采用丰田在美国国内生产的电池。 日产也披露,为提高在美国的生产能力及供应链效率,将探讨与本田进行美国业务合作的可能性。
全球汽车市场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亚洲的中日韩三国在汽车产业上的竞争尤为激烈。 各国汽车出口的表现受到技术路线选择、贸易政策、市场布局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