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震回应撞车事故,过于信赖辅助驾驶,低头捡东西酿事故

最近车圈里出了件大事,让不少人都捏了一把汗,同时也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这事的主角是车评圈里一位很有名气的大咖,叫陈震。

他可是个天天跟车打交道的人,懂车、爱车,结果呢,自己却开着一辆带着高科技“辅助驾驶”功能的豪车,出了个不小的交通事故,而且还是他负全责。

这事儿一出来,大家就议论开了,脑子里全是问号:一个玩车的老手,怎么会犯这种错误?

陈震回应撞车事故,过于信赖辅助驾驶,低头捡东西酿事故-有驾

到底是这高大上的车子不靠谱,还是人一沾高科技就容易犯懒?

这事儿到底怪谁?

今天咱们就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好好捋一捋。

咱们先回到事发当天,也就是10月3号的下午。

当时,陈震正开着他那辆据说很高级的电动车,在北京的路上跑着。

这车有个功能叫“L2级别辅助驾驶”,说白了,就是车子能自己跟着前面的车跑,保持车道,不用你老踩着油门刹车,方向盘它也能帮你“扶着”点。

陈震当时就打开了这个功能,车子正以五六十公里的时速,不紧不慢地跟着前车,一切看起来都挺好。

可问题就出在这“挺好”的感觉上,因为它会让人放松警惕。

就在这个时候,陈震低头去捡个东西,眼睛离开了前面的路况。

就是这短短几秒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发生了,直接把车子送向了失控的边缘。

首先,他跟着的那辆车在快到路口的时候,一拐弯,变道走了。

这下好了,陈震的车子前面没了“领路人”。

对于这辆车的辅助驾驶系统来说,它的程序可能很简单:前面没车了?

那我就加速到设定的速度吧。

于是,这辆车就像个没头苍蝇一样,自己开始提速,速度从原来的五六十公里,一下子就飙到了八十公里左右。

而这个时候,陈震还低着头,对车外发生的一切毫不知情。

一辆以八十公里时速狂奔的车,面对前方的红灯路口,根本没有要停的意思,直愣愣地就闯了过去,冲进了对面的车道,最后“砰”的一声,结结实实地撞上了对面正常开过来的一辆车。

事后看车辆的数据记录,也就是汽车的“黑匣子”,发现在撞上之前,辅助驾驶功能一直都是开着的,根本没停。

陈震回应撞车事故,过于信赖辅助驾驶,低头捡东西酿事故-有驾

这整个过程,听着就让人后怕。

我们平时觉得很神奇、很方便的“智能驾驶”,怎么在关键时刻就变得这么“傻”呢?

它只知道跟着前车,前车一走,它就只认一个“加速”的死理,完全不管前面是不是路口,是不是红灯。

这就像你给一个机器人下命令“往前走”,它就会一直走,哪怕前面是悬崖,它也照走不误,因为它没有我们人类那种判断危险、随机应变的能力。

事故发生后,陈震的态度很明确,承认是自己的问题,负全部责任,也向对方道了歉。

但在接受采访时,他说的一段话引起了更大的讨论。

他说,他平时开国产车比较多,要是换成他常开的那些国产车,有“智驾”功能的,很大概率不会发生这么严重的碰撞。

这话一说,有些人就不爱听了,觉得他这是在出事后找借口,“甩锅”给这辆进口豪华车,顺便还捧了一下国产车。

但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平心静气地想一想,他这话有没有道理。

首先,陈震自己也承认,他买这辆豪华电动车,主要是为了体验一下,平时开得很少,连说明书都没仔细看过。

这就意味着,他对自己这辆车的“脾气”和“能力”根本不了解。

这就好比你新认识一个朋友,还不清楚他的性格,就把非常重要的事情托付给他,这本身风险就很大。

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还真跟国产车和进口车在“智能驾驶”上的发展思路不同有关。

很多国外的老牌豪华车企,它们研发辅助驾驶功能的时候,主要面对的是欧美国家那种路况。

那些地方路况相对简单,高速公路又直又长,大家开车也都规规矩矩。

所以它们的系统,更像是一个“超级巡航”功能,在高速上跟着车、保持车道,非常在行。

但是,一旦把它们放到中国这种复杂的城市道路上,它们可能就有点“水土不服”了。

你想想我们身边的路况,路口复杂,红绿灯多,电动车、行人时不时就冒出来,加塞变道更是家常便饭。

陈震回应撞车事故,过于信赖辅助驾驶,低头捡东西酿事故-有驾

我们的国产车企,特别是那些新能源品牌,它们从一开始就是在这种“地狱模式”下搞研发的。

它们收集的数据,训练的算法,全都是为了应对这些复杂情况。

所以,国产车的“智驾”系统,在设计上就更侧重于对周围环境的全面感知和预判。

比如,它们会用上激光雷达等更多的传感器,就像给车子多装了好几双眼睛,能更准确地识别红绿灯、路口的行人,或者判断出前车离开后,前方是不是有潜在的危险。

所以,陈震说换成国产车可能结果会不一样,并非完全没有根据。

一套更适应中国路况的系统,在发现前车在路口消失后,更有可能会选择减速观察,而不是像这次事故里的车一样,傻乎乎地往前冲。

这不是在吹捧谁、贬低谁,而是不同的市场环境,确实催生出了不同技术特点的产品。

在应对复杂路况的“智能化”方面,我们的国产品牌确实下了很大功夫,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

当然,不管车子本身设计得怎么样,这件事给我们所有人提了个醒,那就是关于责任的问题。

法律说得很明白,陈震的律师也解释了,现阶段,不管你的车有多智能,只要你坐在驾驶位上,你就是这辆车的第一责任人。

“辅助驾驶”这四个字,重点在“辅助”上,它只是个帮手,不是能替你做主的“司机”。

你开车累了,它可以帮你分担一些,让你轻松点,但这不代表你就可以撒手不管,去看手机、去捡东西。

你的眼睛和大脑,必须时刻保持在线,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这就好比你带一个实习生干活,你可以让他做些简单重复的工作,但你这个老师傅必须在旁边盯着,万一他要出错,你得第一时间纠正。

你不能把活儿全扔给他,自己跑去喝茶聊天,出了问题,老板肯定还是找你算账。

这次事故,可以说是陈震用一个惨痛的教训,给所有拥有或者将来打算购买带“智能驾驶”功能汽车的人,上了一堂公开课。

它告诉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千万不能盲目信任。

作为普通驾驶员,我们必须做到几点:第一,在用这个功能之前,一定要花时间把说明书看明白,搞清楚它能在什么情况下用,有什么局限性,千万别想当然。

第二,就算开了辅助驾驶,也要像自己开车一样保持专注,手不离方向盘,眼不离路面,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第三,对于汽车厂家来说,也应该在宣传上更严谨,不能用“自动驾驶”这样容易让人误解的词,并且要加强对用户的培训和提醒。

说到底,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再豪华、再智能的配置,都比不上安全回家。

科技是冰冷的,但生命是温暖的,方向盘握在自己手里,那份责任,也得牢牢记在心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