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财报冷知识:到底还靠卖车赚钱吗?‘东方特斯拉’究竟有几层面纱?”
你有没有觉得,最近的小鹏汽车有点谜一样的气质?大家都玩命叫它“东方特斯拉”,可一到财报露脸,围观群众就开始怀疑人生了——这车到底卖得咋样,小鹏真的靠车子挣钱吗?还是咱都误会了,其实人家早变身技术型服务公司,做起卖点子的大生意?
说真的,这波财报出来,一水的数字,狂热的数据党估计激动哭了。总收入203.8亿,差点踩线没赶上预期门槛。卖车收入180.5亿,直接低了快8亿,单价还跌了人均8000。服务和其他业务又突然猛飙,23.3亿狠狠地超了预期点。合着这年头,卖车都成副业了,技术服务才是小鹏的“本命”? 啥才是真正的大金矿?还真得扒开财报一层层去嗦。
这套路是不是有点眼熟?卖车毛利率还在继续下行,服务毛利却反而暴冲。服务一出手,净整毛利率干到20.1%,这比市场预期直接高出去小半截。你要问原因,主打一句“技术服务收入大额确认”,好家伙,纯毛利,把市场直接干蒙了。换句话说,小鹏现在除了拼谁卖的多,还多了比谁跟大众玩得转。说白了,卖车是门面,AI技术和服务才是真金白银。谁还记得去年那个指指点点的“汽车厂商”标签?现在流行叫“科技公司”了。
再说卖车本身,单价下滑,套路可真不少。促销一个接一个,补贴玩得花,海外市场比重也稍降,都砸在卖车单价上。高价车型占比还在往下掉,三季度G9和X9合起来也就占9%,去年真是风光无限,现在让人一阵唏嘘。换句话说,便宜货是主角,豪车瞬间边缘化。消费者你要说差价补贴,多项政策一条龙,保险补贴、金融利息补贴、置换补贴,卷城卷镇都没落下。买车像斗地主,谁手里有王炸就能薅一把。可是这阵子拼杀无数,单车均价还掉到15.6万,规模效应再怎么努力都干不过单价下跌的威力,毛利率也是一边收一边竖着眉头。
对了,出海也是个小谜团,三季度总共出货1.1万辆,比例还下滑了点。你以为占个大便宜,结果发现“东南亚的密码”还不太好解。单车成本倒是略降了,小鹏在新车交付上多突破了点,不然更难看。单车毛利环比又少了3000块,卖车业务妥妥斜着下坡。市场多少是带着“下半年必超神”的期盼,但现实很骨感,新P7和G7的订单不光没激活市场,反而还让大家再怀疑一轮“小鹏能不能翻盘”。
说到这里不禁皱眉,四季度的指引也有点冷。销量预计12.5-13.2万,硬生生活生生低于预期13.6万。大家都想趁着购置税补贴退坡前狠薅一把,结果新车G7和新P7并没爆单,X9 MPV增程版又起价高,贡献有限。收入指引也同样被“拖下水”,215-230亿尬在250亿的预期边上。再看卖车单价,隐含着还不如三季度。别管你技术多牛,卖车这块还是拉胯。说真的,光有“AI情绪”撑着,股价还想着创新高,实际卖车端压力大到能听见骨头咯吱响。
可别只盯着卖车那点事,其实小鹏有大招——技术研发服务收入在这儿撑场子。服务和其他业务收入直接高出预期,主要功臣就是和大众玩跨界合作。大笔技术费入账,这毛利率高得不讲道理。整个服务和其他业务毛利率暴涨到74.6%,比上个季度又冲上了21个点。当年地平线“软硬一体化”模式被疯传,现在小鹏也整一套,图灵芯片外供,VLA 2.0智能算法打包卖,最关键还是能把这些整到大众新车里去落地变现。想必之前谁说“国产车企只能做代工厂”的言论,现在已经有点老黄历的味了。
研发投入一看就是冲着AI和智能化杀红了眼。二十多亿扔进去,主要为了大新品周期和智能驾驶。图灵芯片早已量产,算力2250 TOPS,新P7和G7都整上了。VLA架构搞出了视觉信号到动作指令直接输出,年底上线先锋,明年第一季度全面推送。那边人形机器人也没闲着,铁人计划四月商用,先在门店和办公场景刷一波存在感。全固态电池组配三颗图灵芯片,总算力又是2250 TOPS,自动让人脑补出下一个“王者荣耀打工人”场景。至于销售端,新车型上市就猛拉营销投入,佣金和门店都在增加,本季度新开店13家,总数达到690家,营销大战正热火朝天。
问题来了,小鹏到底还靠卖车赚钱吗?还是说已经变身成技术服务公司了?这财报看下来,卖车依旧是业务基石,但想真正翻盘得靠技术入账,服务和AI授权撑毛利。毛利率高,说白了主要不是因为车卖得太好,而是技术和服务挣得多。哪天大众的燃油车和插混都学小鹏的电气架构,授权费跟销量挂钩,小鹏躺着数钱的日子指日可待。
当然,这套路也不是无懈可击。四季度销量和收入同样不乐观,净利润转正还是一场硬仗,技术收入短期还很难复制规模效应。如果哪天服务收入不如预期,市场又得吵起来。科技创新是好事,但一窝蜂冲向AI赛道,还得防着泡沫破碎。毕竟,有梦是好,有钱才是王道。市场情绪虽热,业绩承压是真,这就是小鹏的新现实。
想想现在的车市,小鹏像是把“卷”写在了公司logo里。卖车促销,各种补贴能卷的都卷,出海市场还在探索,技术业务则拼命往高端化迈进。眼看别家也开始玩AI,智能化竞赛成了大牌们的新战场。卖车毛利率下滑也许是暂时,关键看下一阶段技术变现能不能稳住阵脚。不吹不黑,说不定将来车企都得走“小鹏式转型”,靠技术和服务搞长板,让卖车毛利率成为二线,冲着“科技公司”身份去霸榜。
但对于投资者来说,还是得多掂量掂量风险。毕竟不是所有技术创新都能迅速变现,服务收入波动不定,AI赛道的水深得很。假如技术授权风头一过,卖车业务还能抗住吗?新车周期、出海计划又能持续多久?每次财报背后,都是一次对未来的押注。你愿意跟着“东方特斯拉”再赌一回吗?
你怎么看小鹏的这套组合拳?觉得技术服务能撑住公司的未来吗?卖车业务还有没有可能逆袭?欢迎留言吵一轮,聊聊自己的车市预言和投资小聪明。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