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讲,十年前你要是敢碰一下那台从AE86上拆下来的4A-GEU发动机,旁边的老师傅能直接拿扳手敲你手。
我朋友,一个开了二十年修车行的老炮,吐了个烟圈,眼神里有点恍惚。那时候,拆一台本田的B系列机头,简直像是什么神圣的仪式,每个零件都得小心翼翼地擦干净,生怕亵渎了这工业艺术品。
可就在昨天,他店里一个年轻学徒,正拿着撬棍,琢磨怎么把一台比亚迪刀片电池完整卸下来,目的不是研究,而是打算改个户外电源,周末带女朋友去露营,给电烤盘和投影仪供电。
朋友掐了烟,没说话。但我知道他想说什么,那感觉就像是你珍藏多年的黑胶唱片,被邻居家小孩拿去当飞盘扔了。不是心疼,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失落。时代,好像根本不跟你打招呼,就直接换了背景音乐。
把时间往前倒腾个一两年,丰田那位掌门人还在台上拍桌子,信誓旦旦地说电动车不过是一场资本炒作。这话讲得掷地有声,在场的人听了都觉得有道理,毕竟人家造了几十年车,还能不懂车?
结果呢?他话音还没彻底散干净,比亚迪的转子增程器就把热效率的数字刷到了48%。这个数字什么概念?就是直接把丰田最引以为傲的混动技术,按在地上,还顺便问了句:服不服?
更让人下不来台的是,吉利那个叫雷神电混的家伙,一脚油门直接开进了德国TÜV莱茵的实验室,轻轻松松拿了个欧7的认证。过去几十年,这套标准可是日系车企挂在嘴边的护城河,是他们用来证明自己技术有多牛的徽章。现在,风水转了,中国车企拿着这枚徽章,反手就敲开了欧洲市场的大门。
直播间里有人刷了句天道好轮回,一瞬间,点赞的人差点把服务器给干瘫了。
觉得这是在吹牛?数字可不会陪你演戏。就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了585万辆汽车,新能源差不多占了三成。你去曼谷街头转转,堵车的时候数一下,每十台纯电车里,保证有四台挂着晃眼的BYD车标。更别提日本的港口,那些巨大的滚装船以前是把皇冠、陆巡运往世界各地,现在,工人们忙着卸下来的,是一台台海豹和好猫。
日本本土的进口车数据更像是讲笑话,中国车进口量同比涨了217%。这是27年来的头一遭,进口车的增速把他们自己国产车甩得连尾灯都看不见。一家开了三代人的汽车配件店老板在采访里摇头:以前的小年轻,攒几个月工资就为了给他的GT-R换套轮毂,现在他们攒钱,是为了给新买的海豹换一套音响,说那玩意儿比雷克萨斯听着带劲。
固态电池,一度被认为是日系车最后的救命稻草,是他们憋着一口气要用来翻盘的王牌。丰田的PPT做了十几年,每次都说有重大突破,结果呢?中国这边直接把量产时间定在了2027年,能量密度还给你往上翻了快一番。本田一看这架势,干脆不自己玩了,拉上索尼搞了个AFEELA,车机芯片直接上了高通的最新款,预售两万多台,底下评论清一色的索尼大法好,配上中国电池,那叫一个地道。
曾经的技术神坛,就这么变成了联名秀场。
真正让那些老车主心里一哆嗦的,其实还是油耗。奇瑞星途瑶光那台混动,WLTC工况下百公里油耗1.8升,换算下来一公里才一毛多钱,这比在东京坐一站地铁都便宜。有人默默在论坛上贴出自己十年前老思域的油耗截图,7.9L/100km,现在开一百公里的油钱,够瑶光绕着四环跑一圈半了。
底下有个评论,就四个字:时代变了。
当然,说日本发动机一夜之间就垮了,那也不客观。丰田的精益生产线还在转,日产的VC-Turbo技术也依然是内燃机里的顶尖存在。问题是,赛道被换了。以前大家比的是谁家的机械结构更精密,谁能把活塞连杆做得像瑞士手表一样分毫不差。现在呢?现在比的是谁家的算法更懂早高峰的红绿灯,谁家的车机系统能让你在堵车的时候不那么烦躁。
中国车企干了什么?他们一边把内燃机的热效率往死里卷,一边又把复杂的电混系统价格打了下来,顺手还把智能座舱塞进了十万出头的车里。这三板斧下去,日系车手里那把引以为傲的精密刻度尺,忽然就不知道该量什么了。
所以,别再纠结什么谁抄谁的陈年旧事了。汽车发动机这本故事书,从Made in Japan翻到Engineered in China,好像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下一章会写什么?大概率是固态电池、车机生态和全域智能这些新词儿。
至于日系车还有没有机会翻盘?这得看他们能不能先把那套工匠精神的话术,先换成对用户爽点的理解。
毕竟,消费者掏出来的,是真金白银,不是情怀税。钱包的投票,一向快、准、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