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狐T5哪里都好,就是主驾驶座太小太硬影响驾驶体验,虽然运动性和包裹性不错但舒适性差让人难以接受

极狐T5这车,说实话,整体素质确实挺让人满意的。不管是动力响应,还是中控交互,都是紧跟时代节奏的配置。但我最近开它,最大的槽点,真得是主驾驶座椅了。

我先跳个小段子讲讲上周那回试驾。朋友小李说:你别说,这座椅坐着真有点悬,像坐板凳。我当时没太在意,以为他太挑剔。后来我自己也感受了,嗯,不得不说,他说的挺实在。这个座椅,确实小了点,尤其是大腿根没啥支撑感。说白了,我这180公分、85公斤的身高,坐过去膝盖微微贴着座椅边缘,有点压迫感,整个人坐姿显得拘谨。

极狐T5哪里都好,就是主驾驶座太小太硬影响驾驶体验,虽然运动性和包裹性不错但舒适性差让人难以接受-有驾

而且硬度嘛,国际上大部分新能源车更多是在靠软垫和多层泡棉提升长途舒适度,像比亚迪汉EV、小鹏P7这两个竞争对手的主驾座,坐起来更像是躺在按摩沙发上,尤其是汉EV,记得销售说他们花了近两年时间调整泡棉密度和填充结构,确保长途驾驶也不会累。相比之下,极狐T5的座椅硬度明显偏向运动风,硬朗是硬朗,但几小时的市区堵车下来,腰背那叫一个肉疼。之前我开过朋友的Model 3,那座椅也偏运动,但设计弧度和弹性配置更均衡——Model 3后排空间确实不给力,那个槽点我倒是理解。

这让我回想到,座椅的研发流程其实是个很讲究折中的活儿。就好比做一份拌饭,有的车企喜欢多放辣椒(运动性强),有的喜欢多放酱油(舒适柔软),极狐T5这次下手偏辣烈了——主驾驶座就像厨师偏爱辣椒的口味,其他位置还算均衡。具体原因嘛,估计是想强调驾驶感——毕竟运动属性能直接感染驾驶者。这样做忽视了日常通勤中司机的疲劳累积,这点特别有人吐槽。

极狐T5哪里都好,就是主驾驶座太小太硬影响驾驶体验,虽然运动性和包裹性不错但舒适性差让人难以接受-有驾

我之前的印象里,极狐品牌很强调用户体验和产品细节,怎么这次座椅设计会犯这样基础的设计错误呢?估计这是供应链博弈下的妥协。毕竟座椅用料和生产工艺受制于几个关键供应商,这些主材和填充物的选取、调试周期都挺长,稍有差池就容易导致最终产品不达标。几经跟工厂的交涉,据说极狐已经在下一批次调整靠背弹簧硬度和泡棉结构了,看来厂家也承认问题了。

刚才我翻了下笔记,这座椅宽度大约是460毫米,和汉EV的490比起来小了足足30毫米,宽度上的差异直观决定了坐感满意度。记得有业内朋友说,座椅宽度窄一两厘米往往就能让几个驾龄长的老司机直接奔走相告,这话有点夸张但反映了真实需求。

再说包裹性,这倒是极狐T5座椅比较强势的地方。侧翼设计比较贴合身体曲线,跑弯道时支撑感明显,司机不会四处滑动。这种设计理念,我理解——毕竟极狐定位偏年轻运动派,对包裹性和操控反馈有较高要求,这也是它相较于纯舒适化车型的竞争优势之一。相比之下,比亚迪DM-i虽然坐垫软,但弯道侧向支撑差,日常开挺舒服,但挑战弯道时后劲不足。所以,极狐的座椅给个运动分还是应得的。

极狐T5哪里都好,就是主驾驶座太小太硬影响驾驶体验,虽然运动性和包裹性不错但舒适性差让人难以接受-有驾

不过主驾驶座太小太硬这事,说到底是舒服感的取舍问题。它喜欢运动感的年轻买家,能接受座椅硬一些,视为性能调校成功;但普通玩家,尤其通勤族,估计坐不了几千公里就开始抱怨颈椎腰椎不舒服。这样一对比,售后投诉率可能会上升(我没具体数据,这只是估算),这对品牌形象有微妙影响。

跟同价位竞品对比,有趣的是特斯拉Model Y反倒在舒适性上妥协不少,座椅稍软耐疲劳,性能部分通过底盘和电机直接表现,座椅设计更注重日常体验。极狐看来把运动性能放在座椅设计的第一位,这策略能跑多远,我没细想过,但挺好奇有多少知乎车主会因此买单。

不吐槽一下洗车时的后视镜喷头好像用料一般就对不起自己。上个月我朋友抱怨喷头堵了,洗车时水一直流歪。小细节放大了品牌力,这点极狐还需加把劲。

极狐T5哪里都好,就是主驾驶座太小太硬影响驾驶体验,虽然运动性和包裹性不错但舒适性差让人难以接受-有驾

说回座椅舒适度,顺带有个我没仔细计算的猜测——座椅舒适性下降可能间接降低了长途续航的体验感。毕竟司机疲劳,安全意识会下降,续航焦虑也会加重。这和技术指标没直接关系,但影响用户感受和复购决定。

得承认,我前面说极狐T5性能全面,那是有点大了,座椅这块确实拖了后腿,这事告诉我汽车开发哪有一蹴而就。这座椅问题,恐怕和车型成熟度有关,还是那句话——千万别用表面性能指标遮掩了细节上的软肋。

极狐T5哪里都好,就是主驾驶座太小太硬影响驾驶体验,虽然运动性和包裹性不错但舒适性差让人难以接受-有驾

话说回来,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座椅看着不错但坐着就挤着疼的车型?是怎么处理的?换个座椅垫还是直接换车?这中间的心理落差,我觉得挺有意思,值得聊聊。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