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东风汽车想冲刺年的新能源销量一百万,算是行业里比较轰动的事了。咱们也知道,新能源车市场去年总销量大概在600万辆左右,今年照这个增长势头,估算年底可能冲到700万多点。而东风今年前十个月,好歹也卖出了约120万辆车,自家的新能源占了个不低的比重。
我心里有个疑问:他们是真的有底气,就靠岚图、猛士、奕派这些新品牌,能把剩下的三四个月的节奏把握好,冲到百万辆?这里面的细节我倒是查了些。岚图今年10月成交17218辆,创了历史新高,月销都在万左右,连续8个月破万,换句话说,去年同期基本没那么火。猛士和奕派也在快速增长,特别是奕派,10月单月遥遥领先,差不多达3万多。
这个增长,是不是有点跑赢大盘的意味?我觉得部分有,毕竟10月新能源销量就已经达到了11.2万辆,占总体销量的比重也在提高。而且,去年他们自主品牌销量占比还不到一半,今年已经超过60%。相比一些合资品牌,那种传统燃油车还在稳扎稳打,东风还更依赖自主转型,能这么快速突围。
细想想,你问我:怎么保证年底冲刺成功?我觉得,一方面,是他们下了大力气优化了产能。如,岚图新推出的知音和梦想家,在细节上走得更细了。另一方面,研发有动静,比如跟华为合作,共建智能车载平台、AI系统的试点挺多。还用自研天元OS,把硬件软件的整合做得更好些。这就像盖房子,原材料不同,结构设计也得跟着调节。
关键还是看销售端的成色。你知道,我刚才翻了下笔记,10月岚图销量1.7万辆,同比涨了82%,这是个亮点。猛士涨得更快,几乎翻倍;奕派月销稳超3万,同比也好看。整体来看,新能源占比越来越高,去年自主品牌销量占比还在40%的边缘,今年已经稳定破半,现在上升到61%。这背后,当然也有战略调整,比如推动各品牌多样化,SUV、MPV、越野通通上。
有个问题值得幻想一下——他们这么快,真能做到年底一百万?我没有细算,但从单月的势头看,应该是有希望的。只行业内的小伙伴都说,后面几个月要留意尾巴效应,有时候年底的冲刺会突然变得薄弱。
偏偏,行业里也有个疑问:东风那么大,为什么过去总感觉在追赶别家?现在哪年都讲转型升级,可真能达到目标,还得靠实打实的产能和供应链稳得住。去年疫情、芯片短缺也让供应压力很大,也搞得他们焦头烂额。看似风头正盛,背后其实还是有不少潜在的坑。
也不知道,你有没有觉得,像我这样每天泡在车展、工厂、零配件市场,能摸到点真东西的,还是知道:一台车的成本究竟是多少?去年我算了下一个中型SUV,百公里动力耗油成本大概在3块钱左右,电一度电,充满电的成本可能在30-50元之间。比起燃油车的油钱,差异还不少。而且,保值率也在变——纯电动车的折旧可能会慢点,但也看配置和技术,比如一个五年后的二手价,估算大概会比传统车低30%左右。
在这个转型大趋势中,最搞笑的,还是不少消费者的心理战。有个人跟我抱怨:买新能源,除了补贴别的都贵,充电不方便,还要担心未来技术升级快,放个三五年就降值。这种矛盾心理,我也理解——毕竟,买车不能全看数字,还得考虑真拿到手的体验。
你说,未来新能源车会不会变得像手机一样,更换频率变快?我觉得可能。毕竟技术日新月异,谁能保证5年后,车还能值钱?这个问题,倒是值得期待。
一直在想:既然东风冲刺这百万辆,是不是在考虑后市场的布局?维修电池、二手房、软件更新、甚至换芯——这些细节,说不定,比面子上的销量更关键。
我觉得,整个行业的破局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人。人——车主、制造工、渠道经理、售后服务人员。这一点很细节:你遇到一个靠谱的售后,车就能用得舒服;你遇到一个技术还在试验阶段的系统,体验就差强人意。这也是表里一致的问题。
你怎么看?我没敢算死葫芦,但觉得,东风的未来还挺赌命的。他们是在说:一定要成功。而我忐忑的,还是那个能不能真冲到目标的悬念。看起来,竞赛才刚刚开始。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