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SUV梯队分层市场逻辑复杂

最近在看行业数据的时候,问界M9的预售成绩直接把我看愣了——五万份大定。这什么概念?你换算成钱,就是25亿真金白银直接砸过来,还没正式交付呢,就已经稳稳站在了国产高端SUV的C位上。回头看看隔壁,论定价,它对标的是理想L9;论品牌力,它比不过红旗、腾势,更别提BBA了。可是现在,光凭预售成绩,一脚把这些对手全踹开了。这也太离谱了点吧?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是华为的力量,没跑了。毕竟问界最近的操作,抓着“华为”这个标签不撒手,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但真的是这样吗?五万大定背后,是不是有更多故事能讲讲?今天就拆开这件事,咱们好好聊聊。

国产SUV梯队分层市场逻辑复杂-有驾

先捋数据。问界M9的起售价50万左右,算上高配车型,大部分订单的均价可能还会更高一点。按照五万大定来算,这不是一两亿、三五亿的小买卖,而是直接冲着百亿市场去的。问题是,这么高的单价,国内SUV市场到底有多大的承接力?先看销量,去年国内50万以上的大型SUV市场,一年的总交付也就十几万台,问界M9单靠预售就吃掉三分之一。再看看竞品,理想L9去年全年销量差不多是5万辆,现在M9预售阶段就追平了。换句话说,M9的目标不是分蛋糕,而是端锅。

国产SUV梯队分层市场逻辑复杂-有驾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M9是彻底改变游戏规则了。但等等,先别急着下结论,这些数字看着吓人,拆开以后再看,没那么简单。

国产SUV梯队分层市场逻辑复杂-有驾

首先,不是所有的大定都能转化成实际交付。五万份大定说明市场认可,但最终交付数字和退款比例才是关键。去年比亚迪高调推出仰望U8,预售一开始也是数据漂亮,但真正交付时,市场反馈就没那么热烈了。再加上50万级别的车主,对产品细节、品牌服务、交付时间要求都很高,稍有一点不满意,取消订单是分分钟的事。问界M9能不能消化掉这些订单,得等交付后看市场复购率和口碑反应。

其次,毛利和利润是个大问题。问界的母公司赛力斯这几年在华为的带动下确实销量飙升,但翻开财报看,赛力斯的毛利率长期维持在个位数水平。2023年上半年,赛力斯汽车业务的毛利率只有7.5%,换句话说,100块的东西才赚7块5。这还是不算研发和渠道投入的情况下。如果M9定价50万,成本大概率得占到40万以上,再加上研发、营销、售后等费用,赚不赚钱都两说。所以即便预售成绩看着夸张,最后在财务报表上未必有那么亮眼的表现。

国产SUV梯队分层市场逻辑复杂-有驾

再看看同行。传统车企和新势力其实都在经历类似的“高销量,低利润”的困局。比如理想汽车,L9销量是稳的,收入看着也不错,但为了抢市场份额,理想一直在加大研发和扩充产能的投入,导致利润率被压得很低。再比如比亚迪,销量全球第一,新能源车卖得飞起,结果财报一出,单位毛利率也才10%左右。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盈利逻辑还没彻底跑通,大家都在拼命砸钱抢市场,但还不到真正开始收割利润的时候。

国产SUV梯队分层市场逻辑复杂-有驾

那么,问界M9这波操作,是“乱花钱”还是“抓机会”?我倒觉得,更像是一种战略性亏损。50万的价格,已经把M9的定位拉到国产SUV的天花板了,目标不是盈利,而是立品牌,打市场认知。对于赛力斯来说,M9是一个标杆产品,它的存在意义不止于销量和利润,而是用来告诉消费者:我们能做出跟BBA对标的车。只要M9这一仗打成了,后面的M8、M7甚至更走量的30万级车型,市场接受度都会水涨船高。

最后,这事看着确实有点吓人,但拆开来讲,其实没那么离谱。预售五万大定,是消费者对产品力的肯定,但没到下结论的时候。大定能不能交付,利润能不能平衡,品牌能不能借机上位,才是大家要关注的核心点。换句话说,M9这场“豪赌”,数据漂亮是一回事,真正的成败,还得看赛力斯接下来的每一步怎么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