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的停车场,寒风卷进一排排沉默的德系车。金属外壳在夜色里泛着冷却后的灰光,地上半干的水洼倒影里,勉强能辨认出大众的LOGO。车辆静默,不过引擎盖下的热度早已消退。手机闪光灯下一闪,一枚来自博世的零部件编号被我拍了下来。想象中还能嗅出一点加工车间的机油味道,可这阵味道,如今在德国汽车总部更接近金融危机的酸楚。
如果你是刚买了德系车的用户,可能会好奇——曾经的工业巨人,为何突然像进了ICU一样,动辄裁员万计,利润骤降?大众第三季度利润缩水接近三分之二,整个德国汽车产业链,从博世、采埃孚,到舍弗勒、蒂森克虏伯,成千上万的工作岗位一起蒸发。那些年被反复吹捧的“德国工匠精神”,现在是不是开始漏风了?
作为一个多管闲事的旁观者,不得不承认,德系车的寒冬并不是一场“突发事件”,而是一个“渐冻过程”。德国汽车,老底厚没错。博世的ESP,采埃孚的变速箱,曾是多少中国品牌望而兴叹的“圣物”。一度到了“只要带德产零件,车都能多卖几万块”的地步。可转眼间,这些号称“技术壁垒”的配件,正被国产化、智能化、一站式供应链逐步替代。你在比亚迪、吉利的生产车间能看到国产高强度热成型钢,炼铝技术也做到全球出口。说句坏笑的话,德国人技术再深厚,也扛不住国产每年几百万台的发动机和底盘量产洪水,把“护城河”变成了“水漫金山”。
再深挖两层,技术路线的吊诡转折让老派汽车巨头直接摔了跟斗。德国汽车人擅长发动机、变速箱、机械四驱,靠的本事是精密制造。但世界变快了,新能源汽车跳过了四驱轴结构、液力变矩器、锁止离合,两根铜线直连电机。换句话说,德系的“终极武器”变成了“历史文物”。 至于软件能力,说得含蓄点,德国人做车机和我们玩微信小程序,是一个量级吗?ID系列出海卖得尴尬,卡顿宕机、智能化掉链子,工科直男碰到90后消费者,只能认栽。
此刻的市场更是“毛衣湿了,干不掉”。消费者变聪明了。德国车的“厚重感”不再等同于“安全感”,品牌logo撑不起溢价。试问,现在谁不是用20万的预算买全铝底盘、智能激光大灯、NOA智驾?车主再多付十几万,买德系品牌故事,掏回家一堆“机械传家宝”,还得排队回4S店升级“老年机系统”。对不起,车主们不想再当“信仰充值卡”。而中国车企的逻辑是:你说什么,我就做什么,告诉我功能,我明天上线。 要说德国人设计新车得用五年时间,这边中国品牌早就两年一代、年度小改,软件OTA推送比你的iOS还勤快。时代变了,不是德系不努力,是对手换了拨人,跑得比你预想的快太多。
有时候,我都怀疑,德国车企高管的午餐时间是不是还在争论“下一步要不要做纯电平台”,楼下上海的朋友已经在智能驾驶测试场追着无人出租车跑步了。技术优势一旦变成“历史课”,品牌护城河一定会被现实市场挖成缺口。
不妨再翻一页现实。德系产业链大裁员,德国人也喊苦,但并非无药可救。中国今天的汽车产业,也不是一夜之间长出来的。过去几十年,我们照着图纸攒车、送样进实验室,给别人生搬硬套地生产ESP和变速箱;现在终于走到能把这些东西“玩坏”甚至“玩弃”,德国人才发现,自己把最宝贵的一节课漏学——应变和前瞻。这不是讽刺,是产业进化的必然。想靠守旧寄生于过往荣光?被时代抛弃是常态。
这里头当然也有我们的烦恼。中国汽车出口全球,但海外消费者对国产品牌依然戴着“便宜没好货”的老眼镜。智能化、网联化突飞猛进,可真正的底层原创技术还需要时间积淀。甚至,有些中国品牌还脱不了“互卷”、价格战的噩梦。你在为德系衰落开香槟时,最好也警惕自己的酒杯别太快干掉。
谁赢谁输,从来没有天命注定。德系的溃败未必是终局,正如中国的成功绝非侥幸。市场无情,却也最讲道理,终究要看谁能给用户带来更多真正的好处——更好用的科技,更贴心的服务,更持续的创新。此刻的我们,终于可以不再把品牌logo当作炫耀资本,而是理直气壮承认:“嗯,这就是我的选择。”至于未来五年,会不会突然又冒出个“新德系”,抑或是中国品牌之间杀得头破血流,留下一地鸡毛?没人能拍胸脯保证。
工业巨人的泪点和新贵的狂喜,往往一道上演。大家都在时光里赌命,押注自己的赌注和理解。你觉得德系的光环是否绝对褪色,中国车的王座又能坐多久?留言区总是见证杠精与拥趸的枪火,转发和点在看,也算是在这场大戏里举个牌子。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好车”,是技术的胜利,是品牌的胜利,还是用户体验的胜利?——这道题,谁也不敢交标准答案,你说呢?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