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去年国庆黄金周,本想开新能源车回家省油钱,结果堵在高速上充电排队3小时,最后靠增程车队友递来的充电宝续命。
去年国庆假期,高速堵车新能源车崩溃的话题又冲上热搜,但这次画风有点不一样。
往年被吐槽续航虚、高速尿崩的纯电车集体翻车,反倒是被业内称为落后技术的增程式电动车,成了堵车大军里的救命稻草。
这波操作,把技术鄙视链和新能源路线之争的脸给打肿了,那些当年嘲笑增程车背个油箱还装电的人,怕是没想到会有今天这一幕。
高速堵到没电,纯电车主为啥集体"怂了"?
去年10月1日上午10点,京港澳高速某服务区,辰女士开着刚买3个月的纯电SUV,刚上高速2小时就被堵成了停车场。原本显示剩余200公里续航的车机,因为堵车时空调全开加上频繁启停,3小时后跳成剩余30公里,她急急忙忙冲到服务区一看,整个人都傻了。
服务区只有2个充电桩4个充电口,前面排着的车绕了服务区三圈,工作人员说至少等3小时。她当时就想掉头下高速找加油站,可这车连加油口都没有啊。
辰女士的遭遇不是个例。湖南某服务区,充电叫号已经叫到49号,后面还有几十辆车在排队。有车主从广州回湖北老家,光是等充电就花了3小时,充电又花了近1小时,总共耗费4个小时。
网上有人晒出自己排到94号的照片,按每车充电0.5小时计算,这得等到什么时候?
有河北车主更惨,一个高速服务区只有4个充电桩,排队等充电的却有几十辆车。要想充上电得从深夜排到天亮,孩子饿得哭、老公急得骂,全家人堵在服务区进退两难。
交通运输部去年国庆出行大数据显示,全国高速公路日均流量达6500万辆次,其中新能源车占比已经达到三成多。但充电设施的增速却远远跟不上车辆增长的速度,高速服务区充电桩总数约12万个,平均每50辆新能源车抢1个桩。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纯电车平均续航虽然提升到600公里,比此前的400公里强多了,但堵车时空调、大灯、车载屏幕全开,实际能耗飙升。很多车主开一半就没电的悲剧反复上演。
高速服务区充电繁忙指数最高峰时段达到三成,意味着有三分之一的充电场站处于满负荷状态,而平时这个数字只有一成多。去年国庆假期高速公路日均充电次数超过33.6万次,比前年同期增长超过四成,充电桩数量的增长速度完全追不上需求的爆发。
有车主调侃说,燃油车堵在路上,电车堵在充电站,这就是去年国庆高速的真实写照。
当年那些嘲笑增程车背个油箱还装电、觉得这技术又笨又落后的人,现在是不是该打脸了?当纯电车在高速上电量焦虑到哭的时候,增程车还能淡定地油电双修,这不就是现实版的打脸吗?
增程技术凭啥成了"堵车王者"?它真落后吗?
很多人觉得增程式是落后技术,无非是因为它既带电池又装发动机,结构比纯电复杂,看起来像是个四不像。但去年的增程车,早就不是一开始那种简单叠加的玩意儿了,以去年国庆期间大热的理想L9、问界M9为例,它们的增程器也就是发动机只干一件事,那就是发电。
堵车时,发动机不驱动车轮,而是根据电池电量自动启动,一边烧油一边给电池充电,相当于移动充电宝。跑高速时如果电池电量充足就纯电驱动,电量低了增程器介入发电,比纯电车耗电省多了。
理想汽车去年全年销量突破50.45万辆,成为新势力品牌里第一个达成年交付50万辆的车企。问界也就是鸿蒙智行去年全年累计交付44.5万辆,位居新势力榜单第二,其中问界M7系列去年累计交付19.7万辆,拿下新势力单车型年度销冠。
这些数字说明什么?
说明消费者用脚投票,选择了增程车这条路线。
增程车的灵活性在堵车场景里被无限放大。纯电车堵到没电只能等救援或者拖车,增程车却能靠油箱里的油续命。纯电车充电排队两小时,增程车加油5分钟就能继续跑。
数据显示,去年国庆期间,理想、问界等增程车型的高速故障率仅零点三,而纯电车因为续航焦虑导致的抛锚率高达二点一,连交警都调侃说现在堵车最淡定的车主,方向盘上大概率贴着增程俩字。
深蓝超级增程2.0技术已经实现了1升油等于3.63千瓦时的油电转化效率,下一代原力智能增程技术最高热效率超过四成七,1升油可以发电3.85千瓦时,这效率已经超过很多传统燃油车了。
增程技术最早是宝马、通用等车企玩剩下的,当年因为效率不如纯电被放弃,但中国企业比如理想把它改良成了适合中国路况的方案。中国城市通勤多、高速长途也多,增程车短途用电省钱、长途用油省心的特性,恰恰戳中了大多数家庭的刚需。
你说它落后,可它解决了实际问题,你说它先进,可它确实多了个发动机。但谁在乎这个?车主只在乎能不能把我从A点送到B点,能不能让我堵车不焦虑、充电不排队、过年回得了家。
去年增程式电动车销量达到116.7万辆,这数字比很多纯电品牌都漂亮。理想L6在短短不到八个月的时间内交付量就突破了15万辆,问界M9发布12个月累计大定突破20万辆,连续9个月销量突破1.5万辆。
这些数据摆在那儿,谁还敢说增程是落后技术?
技术路线之争背后:到底是谁在"犯倔"?
去年国庆堵车打脸事件,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技术路线的反思。为什么车企和部分消费者总爱给技术贴标签?比如增程落后、纯电先进?这背后到底是技术问题还是观念问题?
从技术角度看,纯电车的优势在于零排放、结构简单,但短板也很明显。那就是依赖充电设施、对使用场景要求高,你不能长时间堵车,不能跑超长途,冬天续航打折扣,夏天开空调也打折扣,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痛点。
增程车虽然多了个发动机,但可油可电的灵活性,恰恰覆盖了更多复杂场景,比如高速、冬季、无桩地区,这些场景纯电车就抓瞎了。
过去几年,部分车企为了迎合高端纯电的市场标签,硬是砍掉了增程选项。某品牌曾经说增程是过渡技术,我们只做纯电,结果去年国庆被现实狠狠教育了一顿。
消费者不买账啊,你说你技术先进,可我堵在高速上没电了你怎么办?
你说你零排放环保,可我回个老家都回不去你怎么办?
去年11月,赛力斯集团副总裁康波公开表示,行业对于增程式技术的态度已经发生逆转。目前已经有15个品牌超过35款增程车型投放市场,价格区间覆盖10万级到百万级,这说明车企们也开始醒悟了。
极氪、小鹏、智己、埃安这些原本只做纯电的品牌,纷纷披露了增程车型相关的计划。就连阿维塔科技总裁陈卓都说,下半年阿维塔全面进入增程的领域,以前大家争论增程是不是一个落后的系统,但是我们想说简单并不等于落后,系统的先进与否肯定看技术含量。
从用户角度看,普通人买车不是为了支持技术路线,而是要解决从A点到B点的实际问题。就像网友说的,我花30万买车,不是为了在高速上当电动爹,谁靠谱我选谁。
去年的销量数据也说明一切,理想增程为主9月销量破5万辆,问界增程加纯电紧随其后,而某些纯电高端品牌却因为续航焦虑被用户吐槽买了不敢开长途。
技术没有绝对的先进与落后,只有适不适合。当车企还在为路线正确争得面红耳赤时,用户早已用脚投票。我不管你是增程还是纯电,能让我堵车不焦虑、充电不排队、过年回得了家,才是好车。
短短三四年前,增程式技术还是中国车市中最具争议性的新能源技术路线,不少业内大佬对其不屑一顾,认为其技术落后已经是行业共识,现如今增程式却悄然成为了最大热门。
去年9月13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联合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主办的昆仑之巅增程技术发展论坛上发布倡议书,强调技术的先进性不应仅由动力形式决定,而是应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提升整体性能与用户体验。
这个表态其实就是在给增程技术正名,告诉那些还在纠结路线问题的人,别再犯倔了,用户需求才是第一位的。
网友吵翻了:增程真的能"逆袭"吗?
这事儿在网上引发了激烈讨论,几个典型问题很有意思。
增程车烧油还算新能源吗?
严格来说,增程车属于插电式混合动力,享受新能源牌照,但确实不是零排放。不过对于用户来说,能用电时用电、必须用油时用油的灵活性,比硬刚纯电实用多了。
你说它不环保,可它比燃油车省油啊,你说它不是纯电,可它比纯电车能跑啊,这就是现实。
以后充电设施多了增程会不会被淘汰?
短期五到十年内,中国地域广阔、充电网络不均衡的问题很难彻底解决,增程车的兜底能力依然是刚需。长期来看,如果固态电池等技术突破,纯电车续航和充电速度大幅提升,增程车可能成为小众选择,但至少不是落后技术。
有数据调研显示,这几年爆发的增程车购买需求,可能会在2027年之后慢慢下滑。一是因为届时国内的充电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用户的补能焦虑得到缓解,二是因为不少增程车届时到了换车周期,消费者将向纯电过渡。
车企为啥之前不重视增程?
一方面是技术信仰作祟,比如认为纯电才是未来,另一方面是早期增程技术成本高、利润低,车企更愿意推高端纯电赚溢价。但现在用户需求倒逼,连曾经嫌弃增程的车企都开始悄悄布局相关专利了。
去年广州车展上,坦克、腾势也加入了增程阵营,除了自主品牌,不少合资品牌也纷纷表示未来将在中国市场推出增程车型。
去年国庆还出现了一个新现象,那就是增程车也在排队充电,引发了纯电车主的不满。有服务区8个桩,一半是增程车在充电,纯电车主就不乐意了。
你增程车能加油为啥还占充电桩?
增程车主也有话说,我享受新能源牌照,有权使用充电桩啊。而且我用电比用油省钱,凭什么不能充电?这个争议其实反映出资源分配的问题,在资源紧张时,能加油却选择充电确实有道德争议,但从制度层面来说,增程车确实有权使用充电桩,这需要更细化的区分。
增程式技术具备全时电驱的特点,始终由电动机驱动,具备纯电车一般的灵敏平顺及强劲加速性能。同时其发动机运转时间比传统混动车型明显减少,驾驶体验超过绝大多数混动车型。用当前流行的话术来说,就是电感更强,这是增程车的优势,也是它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原因。
【结语:技术没有高低,用户才是裁判】
这场争论的本质不是纯电对增程,而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充电桩还追不上新能源车增速时,消费者选择能屈能伸的增程车,不是技术倒退,而是用脚投票的理性选择。
那些当年嘲笑增程落后的人,现在该明白一个道理了,技术先进不先进,不是车企说了算,也不是专家说了算,是用户说了算。
下次再有人嘲笑增程落后,不妨把他拉到国庆高速服务区,看看谁在排队充电,谁在淡定加油。辰女士在湖南服务区等了3小时充电的时候,隔壁加油站的增程车主5分钟加满油就走了,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技术路线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不适合。当纯电车还在为充电焦虑的时候,增程车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去年增程式电动车销量116.7万辆,理想汽车50.45万辆、问界44.5万辆,这些成绩单摆在那儿,谁还敢说增程是落后技术?用户需求才是检验技术的唯一标准,这个道理放在哪个行业都适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