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那13分钟,字字见血。理想i8发布会撞飞乘龙重卡车头,后续三方隔空互怼、线下约架、联合声明一通闹腾,央妈一句“营销不是演戏”钉死了这场荒诞剧!看得我们这些掏真金白银买车的,心头火起又冰凉,我们信了那些天花乱坠的宣传,结果发现台上唱大戏的,压根没把我们当衣食父母,只当是看戏的傻子!当碰撞安全都成了精心设计的舞台道具,我们还能信什么?
要我说,爆头重卡的闹剧,撕开了皇帝的新衣。发布会现场,理想i8一头撞向乘龙卡车,重卡车头瞬间“起飞”,全场哗然。这画面够震撼吧?营销目的达到了,流量也爆了。可紧接着,质疑声浪排山倒海,这卡车是“特制”的道具车?碰撞角度和速度做了手脚?理想和乘龙的反应堪称魔幻,一边喊着“不服线下直播对撞”,一边又对中国汽研的标准阴阳怪气。中国汽研被迫回应,最后三方联合声明草草收场,留下满地鸡毛。这出戏里,谁是导演?谁是演员?谁是道具?唯独缺了本该是主角的我们车主!当碰撞安全测试被精心编排成一场博眼球的秀,当科学严谨的测试流程被口水仗淹没,车企的诚意在哪里?我们关心的真实安全性能,又被置于何地?这场闹剧,本质上是一场集体共谋的流量狂欢,我们车主成了被消费的看客。车企们沉醉于制造噱头的快感,却忘了造车的初心是守护生命。
理想i8事件绝非孤例,它只是车圈营销癌变的一个剧烈脓疮。500万内最好、全球第一梯队、重新定义行业等,这些金光闪闪的标签,如今就像批发市场上的白菜一样,挂在各款新车头上。定语越堆越高,真相越埋越深。智驾功能被吹得神乎其神,仿佛下一秒就能无人接管;一个普通的车灯非得起名叫“星际之门”,空调出风口成了“宇宙级温控”;发动机热效率、风阻系数这些硬指标,也成了数字游戏的战场。为什么车企会集体患上这种浮夸病?新势力看似百花齐放,核心技术却高度同质化。电池、电机、智能座舱,供应链高度重叠,你能用的我也能用。当硬件拉不开本质差距,只能在营销话术上“卷”出天际。别人都在吹,老实巴交讲真话的,展厅里连个人影都留不住。于是,大家都揣着明白装糊涂,真话不全说,成了行业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我们车主淹没在信息的洪流里,分辨真假比选车本身还累。这哪里是买车,简直是闯关智商税!
营销泡沫破灭时,买单的永远是我们车主。请明星天价代言、包下地标巨幕广告、策划一场场刷屏事件,这些天文数字的营销费用,最终都悄悄地揉进了车价里,压在我们车主的肩上。更扎心的是误导带来的真金白银损失,销售吹得天花乱坠的全场景无敌智驾,回家后才发现它连小区的地库都认不全;因为那个“媲美百万豪车”的魔毯底盘咬牙上了高配,跑趟烂路却被颠得腰酸背痛……虚假的期待落空,掏空的不只是钱包,更是对品牌的最后一点耐心。最可怕的是信任的崩盘。当行业领先成了笑话,遥遥领先沦为梗图,车企声嘶力竭喊出的每一句承诺,在我们耳朵里都自动打了折扣。下一次真正需要为安全、为可靠买单时,我们还能毫不犹豫地相信谁?营销的泡沫吹得越大,破裂时溅起的泥点就越脏。当整个行业的公信力被拖下水,最终沉没的,将会是每一家渴望长远发展的车企。
写在最后:撕掉浮夸的标签,少些套路化的“第一”,多些对安全边界的敬畏;少些天花乱坠的噱头,多些对日常用车痛点的真诚解决。我们车主不奢求完美无缺的神车,只想要一辆安全可靠、承诺与实力相符、不用在广告词里玩“大家来找茬”的实在座驾。当车企把力气用在看不见的地方,而非说不完的噱头,才是对我们钱包和生命最大的诚意。同意的点赞、点在看,不同意的留言来杠,转发也是一种赞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