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巨头在华_隐形_,转投印度,为求生求变

说起依维柯这个牌子,很多朋友可能还有印象,尤其是那些经历过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的人们。

那时候,大街小巷里经常能看到一种方头方脑的轻型客车,车身大多是蓝白相间,上面印着四个英文字母“IVECO”。

咱们那时候都管它叫依维柯。

这车在当时可是个响当当的角色,既能拉人也能拉货,空间大,底盘扎实,所以很多单位都喜欢用它。

汽车巨头在华_隐形_,转投印度,为求生求变-有驾

不管是邮政车、警车、救护车,还是各种工程抢险车,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可以说,它曾是中国商用车市场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好像越来越少在路上见到全新的依维柯了。

这位曾经的“老熟人”,似乎在不知不觉中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成了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品牌。

年轻人可能压根就没听说过它,而老一辈人也只是在记忆中偶尔会想起它当年的样子。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就在大家快要把这个意大利老牌子忘干净的时候,一个大新闻从欧洲传了过来:依维柯,这个拥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工业巨头,把自己给“卖”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接手它民用业务的,是来自印度的塔塔汽车集团。

这个消息听起来确实有点让人感慨。

一个曾经代表着“意大利制造”光荣与梦想的品牌,怎么就走到了需要被拆分出售的地步?

而它在中国这个曾经无比辉煌的市场,又是如何从一个万众瞩目的明星,一步步沦落到今天这个几乎无人问津的境地?

这背后发生的故事,可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起起落落,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全球汽车工业格局的巨大变化,也牵动着意大利、印度和我们中国三方之间复杂的产业利益。

汽车巨头在华_隐形_,转投印度,为求生求变-有驾

我们先来看看这笔交易到底是怎么回事。

简单来说,意大利人做了一个非常精明的决定,把依维柯这个大家族“一分为二”,进行了区别对待。

最核心、最敏感的那部分,也就是它的国防军工业务,意大利人是绝对不会卖给外国人的。

这部分业务专门为军队生产装甲车、军用卡车等地面装备,是意大利国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看家本事”。

所以,意大利政府亲自出面协调,让本国的军工巨头莱昂纳多公司花了大约17亿欧元,把这块业务给收了回来。

这操作明摆着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把国家的战略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之前有传闻说其他国家的公司想收购整个依维柯,最后都没了下文,因为任何想触碰它军工业务的想法,都会被意大利的“国家安全”红线给挡回去。

那么剩下的民用业务怎么办呢?

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些卡车、客车、巴士以及发动机业务。

这部分虽然盘子很大,但在全球激烈的竞争中,盈利能力已经大不如前,有点成了“烫手山芋”。

于是,依维柯把它打包,以38亿欧元的价格,全部卖给了印度的塔塔汽车。

这就像一个大家庭,把最宝贵、关系到身家性命的资产留给了自家人,而把那个曾经风光过但现在有些不争气的业务,嫁给了一个远方来的、有钱的新兴买家。

汽车巨头在华_隐形_,转投印度,为求生求变-有驾

这笔交易一公布,市场上的反应也很直接。

塔塔公司的股价应声下跌了超过百分之六。

为什么呢?

因为投资者们心里都在打鼓:塔塔花这么多钱,买下一个正在走下坡路的欧洲老品牌,真的划算吗?

毕竟,根据依维柯自己公布的财务数据,公司的收入和利润都在下滑,接手这样一个庞大而又问题重重的业务,整合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

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赌博。

说完了意大利那边的大动作,我们再把目光转回国内,聊聊依维柯在中国的故事。

它在中国的经历,可以说是充满了戏剧性,从辉煌的顶峰跌落到无人问津的谷底,让人唏嘘不已。

时间回到1985年,那时候中国的改革开放才刚刚起步,汽车工业还很薄弱。

依维柯作为最早一批进入中国的国际商用车品牌,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产品。

到了1996年,它与南京汽车集团合资成立了“南京依维柯”,这在当时可是个标志性事件。

汽车巨头在华_隐形_,转投印度,为求生求变-有驾

南京依维柯生产的轻客,凭借着皮实耐用、空间灵活的特点,迅速火遍了全国。

那时候,能开上一辆依维柯,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

后来,依维柯还和上汽、重庆红岩合作,进军重卡市场,一度在中国形成了从轻型到重型商用车的全覆盖,年销量最高时突破了10万辆,风头无两。

然而,市场的变化总是快得让人措手不及。

就在依维柯还沉浸在昔日荣光里,对老旧产品进行着不痛不痒的小改款时,我们中国的本土汽车品牌,像江铃、福田、上汽大通等等,已经悄然崛起了。

这些国产品牌更懂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它们的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配置更丰富,价格也更有竞争力。

面对这些“后浪”的猛烈冲击,依维柯这位“前浪”显得力不从心。

它的问题是全方位的:首先是技术老旧,欧洲市场早就更新换代的产品,到了中国还在卖老款,消费者自然不买账;其次是定价偏高,总还端着“欧洲名牌”的架子,性价比远不如国产品牌;最后,也是最致命的,是在新能源汽车的大潮面前反应迟钝。

当中国的车企们纷纷推出性能优越、成本可控的电动轻客和物流车时,依维柯才慢吞吞地拿出几款“油改电”的车型,根本无法在市场上形成竞争力。

久而久之,依维柯的品牌形象从过去的“高端、可靠”,逐渐滑落成“老旧、过时”。

到了2021年,依维柯干脆退出了与上汽红岩的重卡合资公司,彻底放弃了在中国的重卡阵地。

如今的南京依维柯,虽然还挂着依维柯的牌子,但实际上已经更多地由中方主导,品牌的存在感也越来越弱,在年轻一代消费者心中几乎是一片空白。

汽车巨头在华_隐形_,转投印度,为求生求变-有驾

现在,这个烂摊子交到了印度塔塔的手里。

这对塔塔来说,既是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

塔塔在印度本土是商用车市场的霸主,但一直渴望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性企业。

收购依维柯,可以帮助它迅速获得在欧洲和拉美市场的生产基地、销售网络和品牌知名度,这是一条走向全球化的捷径。

但是,管理一个跨国品牌并不容易。

很多人都还记得,塔塔在2008年收购了英国的捷豹路虎,虽然保住了这两个豪华品牌,但多年来为了让它们实现稳定盈利,尤其是在电动化转型上,塔塔可以说是费尽了心力,过程相当艰难。

如今,塔塔又接手了一个问题同样不少的依维柯。

品牌老化、技术落后、盈利能力下降,这些都不是简单地投入资金就能解决的。

它考验的是塔塔的全球管理智慧和产业整合能力。

未来,塔塔会如何处理依维柯在中国的业务,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是会投入资源,帮助依维柯重塑品牌,带着新技术和新产品杀回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商用车市场?

还是会觉得中国市场竞争太激烈,干脆战略性放弃,把重心放在欧洲和其它市场?

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但可以肯定的是,属于依维柯那个纯粹的“欧洲制造光荣时代”,恐怕是真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它的未来,将在印度资本的主导下,被重新书写。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