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成都车展开幕,秦L EV新车型一出场就把人看乐了。你说如今车市卷成啥样了,厂商能不能活下来的关键,不光是靠堆参数、刷科技,更是拼脑洞、拼嗅觉。你看看人家比亚迪这回的操作,直接把玫瑰填进了引擎盖里,逢着七夕搞“秦定七夕”的梗,这得是对消费心理摸得门清,才敢干出这事。别的人卖新能源,主打一个参数、配置,用词就冷冰冰的什么“三电系统”、什么“续航焦虑”;但比亚迪还跟你来点浪漫,仪式感安排得明明白白。为什么卖得好?这就是为什么。
你说消费升级,大家到底要的是什么?难道还像老一辈那样,只看牌子、只看面儿?早就不是了。现在的年轻人,挑车跟谈恋爱差不多,得看对不对眼、合不合心,接不接受得了他的习惯。比亚迪把七夕、把花、把浪漫放进车市,显然是底气十足:你要体验,我给你,要性价比,那更没问题。再说这一次,秦L EV限时售价才10万出头,属实比一些合资燃油车还便宜,配置上却沉甸甸。
咱们停下来问一句:十多万你能买到什么?以前十万块的车,大部分也就是凑活代步,配置能有个中控大屏就了不起了。现在你看秦L EV,冰箱、彩电、云辇C悬架、四轮独立悬挂、智能座舱,全都是标配或者高配低价下放。单论硬件,这车打遍同级没得说。你要动力有动力,要续航有续航,内饰跟家轿比起来,质感也不差。就问一句,比亚迪真是只会卖“便宜”吗?现在可是把“物美价廉”改成“物超所值”了。
可再回头一想,是不是光靠这些堆配置咱就买单了?也不见得。低价不等于低端,反而给人一种踏实感。为什么?产业技术成熟了,新能源赛道红利大,国内厂商真舍得下成本做东西。比亚迪这回直接把B级车价格打回A级车,给了市场一个天大的卷。可消费者也不傻,这车能不能在马路上撑得住场面、是不是三天两头毛病一堆,也得看技术功底。好在人家王传福造车这么多年,品控和技术已经做上来了。以前国产车一说“悬挂差、隔音差、异响多、耐用度低”,现在秦L EV花一辆A级车的钱,配了同级里少见的云辇科技和高级悬挂,还把冰箱、彩电这些人民群众喊了好久的配置真给堆进来了。你说这些玩意儿真有多少实际用处?部分是仪式感,部分就是真的提升体验。买回来能用就比没有强,总比“光喊不做”舒服多了。
为什么比亚迪敢这么玩?无非是因为技术自信、规模自信,还有市场定价权在自己手上。比亚迪的体量摆这儿了,越卖越便宜不怕亏,越便宜越卖得动,这就构成了恶性(对同行来说、对自己是良性)循环,反观有些合资到现在还靠着老路子撑市占率,结果就是一拍脑袋发现新能源时代的门槛越来越高。敢问大家买车不会真的还看大众的标还是丰田的标吧?现在买比亚迪,更多看牌子背后的实力,还有能不能真为你用车生活省事、省心。
另外咱也不能盲目吹国货,那些新势力整天给你上炫酷功能、概念座舱,装得跟太空舱似的。有些消费者愿意为这些噱头买单,但大部分还是得看可靠性和实用性,比亚迪这一套“务实+务虚”结合的打法,基本就是看到你喜欢新鲜感,车上能加的新功能一个落下不带,但核心技术还是一步一个脚印。真要是三天两头OTA出BUG,还不如多留点心思,把真正用得着的场景和痛点解决一下。
我倒觉得,秦L EV这事有两个层面值得琢磨。第一个层面是,比亚迪作为销冠,是否还能继续领跑?答案取决于它是不是愿意继续“让利于民”,是不是能在产品精进和服务维护上两手都抓——毕竟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谁能保证你今天的王座不被明天的新玩家撼动?但是,就目前来看,比亚迪的战略调整和“卷”本事,短时间内还真没对手能讨着便宜。
第二个层面在于,10万级新能源家轿,到底是不是“最优解”?传统燃油A+、B级车在空间与耐用性上曾经无敌,但随着新能源核心技术成熟,纯电续航、充电设施、低养护成本、用车体验的这些优势逐步凸显。尤其是当新能源B级车刚好卡在普通家庭换车升级、有孩子出行、上下班通勤、假期远行需求的空间点位,那同价位的燃油车竞争力就悬了。你放眼望去,能有像秦L EV这样,把舒适、智能、动力、安全全部覆盖的产品,真不多见。
而且再看消费升级的趋势,咱现在买车,不光要马路上的“面子”,还想要车里的“里子”。座椅没有加热、通风,上点档次的音响,全景天窗、氛围灯这些“生活仪式感”,以前都嫌贵得离谱,只有20万起高配才给你。这几年科技红利降成本,10万出头全到位了。别不信,说得再高大上的科技,最后都会变成你顺手用的家电。像什么车载KTV、无线充电、智能辅助驾驶、透明底盘,这种功能没觉得离不开,但真有了,谁还愿意倒回去开老破小?
再说说“卷配置”,一方面打破了行业天花板,让车企不得不反思“我凭什么值这个价”,另一方面也让买车变成了更理性的选择: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大了,对品牌、装腔、跟风的依赖变小。你选择多了,牌子不再是唯一指标,能不能给到最大价值才是关键。那从当下风向看,秦L EV反映的正是中国制造性价比的极致表达,把选择权进一步下放到普通用户,对行业大洗牌是好事儿。
那咱再追问一句,比亚迪会不会卷死自己?极端价格战的后果是资金链断裂、售后缩水、品质塌方,会不会因为卷得太狠,后面也难以为继?其实企业要做长远生意是懂得平衡的,比亚迪的打法是靠规模和技术降本,虽然国内短期利润薄,但全球市场、上下游生态的扩展,把新能源车的护城河越做越宽。最终内卷只是战术,技术领先才是根本——这才是比亚迪和其他厂商真正拉开的距离。
回头看看这几年中国新能源高速发展,不就是靠市场透明和技术突破,让曾经高高在上的合资车被打得溃不成军么?为什么买中国车越来越自信?因为咱普通老百姓得到的价值感肉眼可见。谁还记得20年前买个中档家轿得勒紧裤腰带,还得操心“保值率”?当“保有量”都被国产车刷到头部,说明大家早就把“良心价”和“用心做”拿来作了投票。
说到底,比亚迪把“花满引擎盖”的新花样,和“卷翻同级”的战术用在一起,正中下怀,抓住了车市升级换代的历史窗口,为消费市场注入了点新鲜活水。十万级家轿不光能满足基础出行,而且能让你开着有心情,用着有新意,花小钱办大事儿——这才是最扎实、最本质的实力。接下来能不能继续保持领先,看企业是不是还肯用心把“平价科技”继续发扬光大,能不能给咱消费者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体验。至于别的厂商,想追也不是没戏,关键还是要问自己一句:你真懂现在的用户了吗?能不能在功能和价格之间做到两全?这一点,很难,但谁做到了,谁就是真正的赢家。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