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2025昆明国际车展11月13日盛大开幕,展出智能网联电动化车型近千款,打造春城文化IP与亿元购车礼包震撼来袭

昆明国际车展快到11月了,我这几天一直在关注这个新闻。数据显示,2024年车展吸引了46.3万人次观众,成交车辆超过1.5万台,交易额超23亿(这估算应该也有水分,毕竟每年都变,样本少、数据波动大)。我倒觉得,昆明这个展,从来看人最多的还是新能源+智能网联方向,毕竟春城文化和科技氛围挺搭。

前天还跟一个销售聊了会儿,你知道吗,有个客户来试车,问我:这新车里那个手机映射怎么用得这么快?我一开始还笑,他看我皱眉: 不是,六年前的车手机就能投屏,怎么现在哪款车都还迟缓?我心想,技术怕快,但要说体验这事儿,还是得看硬件、算法和流程的结合。这个销售还补充说:人都喜欢用大屏、喜欢流畅,这快慢一两秒,影响大。挺现实。

官宣2025昆明国际车展11月13日盛大开幕,展出智能网联电动化车型近千款,打造春城文化IP与亿元购车礼包震撼来袭-有驾

我估算,假设一款车的安卓系统在启动和投屏,平均加载时间在0.8秒到2秒不等(实际样本有限,估计有误差),但这个差别对惯快节奏的人来说,认知体验完全不一样。比起老款车的卡顿,现在很多新车用的都是相对优先级设置较高的芯片,比如说,一个日常简直像用iPhone一样快。问题是,这些硬件的供应链有多弹性?早期的芯片供不应求,什么都得排队——这就像你抢个新果汁,队伍排到了门外。相比之下,汽车研发在硬件快速升级时,怎么确保软硬结合?这个链条,就像我平时装电脑,硬件新品刚出来,帮不上手更新的软件,落差很大。

讲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算不算又是硬件逼出来的用户体验呢?毕竟,软件优化的背后是硬件支持,没有快的硬件,软件只能是虚的点缀。但很多人其实不在意,主要还是用车惯、用车场景吧。可咱们身边的朋友,谁还会记得上一代的车?大多数早忘了,但只要开起来顺,就行。

官宣2025昆明国际车展11月13日盛大开幕,展出智能网联电动化车型近千款,打造春城文化IP与亿元购车礼包震撼来袭-有驾

对比:假如买两台同价位、同类车,一台搭载最新芯片、流畅交互,另一台还是原配1.5G RAM、反应慢……我觉得,日常使用体验差别能明显拉开。你会不会觉得,买车其实像选手机一样?性能和体验直接挂钩。换句话说,研发省不了成本,渠道也会优先推那体验更好的。

但我又想说,别把快想得太神,毕竟,互联网快速反应是硬件堆出来的软实力。供应链能保证新硬件持续供给?还是说,未来更多厂家会不会在软优化上下功夫,试图把快感变成文化一部分?(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觉得,硬件+软件的融合,可能是一场拉锯战——硬件永远追不上飞速变化的算法,但没有硬件,软件也跑不快。

访了一些同行,销售告诉我:客户越来越关心充电、续航,但我觉得,体验了快的界面,谁还愿意沉迷老式操作?你也会不会觉得,体验的差距像车子里的加速感,很难用价格来衡量?有朋友问我:实际油耗,值不值得多花点钱?这问题真有趣——仿佛油耗也变成一种体验感。

官宣2025昆明国际车展11月13日盛大开幕,展出智能网联电动化车型近千款,打造春城文化IP与亿元购车礼包震撼来袭-有驾

这让我想起一个我从没细想过的猜测:是不是将来车厂会把快的体验,变成一种标配,然后用慢的车型换个市场定位?毕竟,技术越普及,最终大家都是快感需求的忍受者。

说到这个,有个修理工和我闲聊,他提到:车用几年后,比如那轮胎慢慢磨掉,性能差不多了,但用起来还是觉得不一样——真是‘快’带来的惯。这不由得让我觉察到,体验形塑了我们对车的记忆点。我自己开了几辆快的车,用久了,突然换成慢的,真觉得怪怪的。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落了一张照片——车内的中控屏,满满一屏的应用图标,色彩鲜明,动画流畅,看得出来,设计师在内部调试上投入不少。这细节有点小,但也直观反映出技术研发的努力。

官宣2025昆明国际车展11月13日盛大开幕,展出智能网联电动化车型近千款,打造春城文化IP与亿元购车礼包震撼来袭-有驾

有个问题一直悬在心头:到底快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用户满足了?还是说,未来的体验会不会变得无感——就像我们看电影不用再去想每个镜头是不是花了大力气制作,反正感官上的享受占了大头?车内那块大屏,瞬间启动,滑动无滞,就是真的让人在路上沉浸的吗?还是只是个虚的虚荣?

这个春城的天气多变,但我发现,细心点看,车里的每个细节,都能藏着技术和人文的交融。你说,下一次打开车门,能不能感觉到,科技正在变成一种惯?或者说,还是得等那天,手指轻点的瞬间,快感刷到心底。

官宣2025昆明国际车展11月13日盛大开幕,展出智能网联电动化车型近千款,打造春城文化IP与亿元购车礼包震撼来袭-有驾

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用车体验突然流畅了的瞬间?或者发现自己某天不再在意那点卡顿?我想,细节里藏着的真,比任何宏大的科技叙事都温暖。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