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五一假期,超过40%的新能源车主首次意识到,他们可能被车企的"文字游戏"忽悠了两年。当小米SU7车主李先生在高速公路事故后质问"为什么我的车不会自己刹车"时,这场因"智驾"宣传引发的信任危机,终于倒逼整个行业撕下了最后的遮羞布。
集体改口的背后:一场迟到的"术语纠偏"
五一期间,走进任何一家新能源门店,"智能驾驶"的标语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小米SU7的官网将"智驾Pro"更名为"辅助驾驶Pro",理想L6从"智驾焕新版"变成"智能焕新版",蔚来销售人员则开始强调"LCC功能更适合家庭通勤"。
血淋淋的代价:这场改名潮并非偶然。2024年12月,南京高速上一辆开启"全场景自动巡航"的新能源车以120km/h撞向安全岛,车主因轻信"喝咖啡也能开车"的宣传词而丧生;2025年3月,小米SU7标准版因系统未能识别施工障碍发生爆燃事故,三名乘客遇难。公安部数据显示,仅2024年因误用辅助驾驶导致的重大事故激增37%。
政策铁拳下的求生欲:工信部新规直接封杀了"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模糊术语,要求车企必须标注"L2级辅助驾驶",并强制安装人脸识别监控系统。更严厉的是,若虚假宣传导致伤亡,车企责任人最高可判2年有期徒刑。某新势力品牌高管私下坦言:"以前我们卖的是期货,现在必须学会说人话"。
技术瓶颈VS营销狂欢:谁在制造"致命幻觉"?
被夸大的"科幻感":车企曾用"L2.999""准L3"等自创术语营造技术领先假象。实际上,当前所有量产车仍停留在L2级别——系统只能完成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等基础操作,且对静止障碍物、施工路段的识别失败率高达23%。一位特斯拉FSD用户吐槽:"变道时遇到右侧超车,系统要么急刹要么画龙,还不如新手司机"。
危险的认知错位:调查显示,超40%车主误将L2视为"自动驾驶",甚至出现开车睡觉、刷短视频等行为。某品牌销售坦言:"我们以前只教客户怎么启动功能,从没说过怎么接管"。当车企用"数千公里零接管"作为卖点时,却闭口不谈这背后是无数用户被迫紧急刹车的惊险瞬间。
方向盘后的生死博弈: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智能?
责任归属的"罗生门":L2事故责任明确由驾驶员承担,但现实困境在于——系统突然退出时,人类平均接管反应时间需1.8秒,而高速行驶下1秒就足以致命。小鹏推出的"智驾险"试图缓解矛盾:在系统退出后5秒内仍可理赔,但这更像是一种"心理安慰剂"。
回归本质的行业共识:上汽通用五菱技术官林智桂直言:"智驾不是为了替代用户,而是让驾驶更安全"。华为车BU CEO靳玉志在发布会现场反复演示紧急接管流程,并删除了"遥遥领先"的标语。连马斯克都改口称:"完全自动驾驶仍需十年"。
当技术戴上镣铐,安全才能起舞
这场术语变革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方向盘后没有"神",只有人与机器共同编织的安全网。
技术的终极使命不是制造营销噱头,而是守护每个紧握方向盘的生命。当车企学会用"辅助"代替"智驾",用责任置换流量,这场生死博弈才算真正驶向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