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重大爆料!
车圈这趟浑水,今天算是被我用车社给搅得更浑了!
最近网上不是有个热搜嘛,说什么“新能源车主花大价钱买了辆‘智能’豪车,结果智能系统比女朋友还‘善变’,动不动就‘宕机’,出门还得靠导航仪!”
听着是不是有点耳熟?
感觉就像是咱们身边每天都在上演的戏码,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换成了那些动辄几十万的“智能”新势力。
这钱花得可真够“值”的!
花了大价钱,买了个“祖宗”回来伺候着?
这可不是我老用车社的风格,咱今天就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咱们先不提那些复杂的参数,不聊那些高深的技术名词,就说这“智能”俩字,到底是什么?
是能帮你自动泊车?
还是能让你躺在车里刷短视频?
还是说,它能预测你下一秒的心情,然后给你播放一首应景的歌?
如果是前两种,那勉强算是“智能”的雏形,可要是后者…
嘿,那估计我得怀疑这车是不是装了什么“读心术”传感器,不然怎么能比我还懂我?
你知道吗,我最近接触到的一个车友,小王,刚提了一辆号称“全场景智能交互”的新能源SUV。
那车,外观设计那叫一个“未来感”,流线型的车身,隐藏式门把手,再加上那块儿贯穿整个中控台的大屏幕,简直就是把“科技感”三个字刻进了骨子里。
小王当时提车的时候,那叫一个兴奋,朋友圈那是刷屏刷得飞起,说自己这是“拥抱未来,迈入智能出行新时代”。
结果呢?
不到一个月,这“新时代”就有点“风雨飘摇”的意思了。
最让他崩溃的是,车机系统三天两个小毛病。
曾经让他引以为傲的“智能”体验,如今却成了他每天的“心病”。
有时候,导航突然就“罢工”了,屏幕一片漆黑,比我老伴儿的手机还好使,连个信号都没有。
更离谱的是,有一次他开车去见客户,正聊着天呢,车机系统突然就“重启”了,所有设置全没了,音乐也停了,连空调都得重新调。
你说这尴尬不尴尬?
客户坐在旁边,他只能尴尬又不失礼貌地笑笑,心里却在滴血:“这几十万的车,还不如我那老头子开的十万块的国产车省心!”
这还没完,还有更“绝”的。
这车的语音助手,号称能听懂各种指令,从“打开天窗”到“播放我最爱的老歌”,都能轻松搞定。
可小王试了几次,发现这“助手”的理解能力,有时候比我家那只猫还差劲。
他对着车说:“小爱同学,帮我把空调调到24度。”
结果车里传来一个机械的声音:“好的,正在为您播放《小苹果》。”
嘿,这下好了,气氛瞬间就凝固了,客户差点没被这突如其来的“惊喜”给吓到。
小王当时那个表情,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股无力感。
这哪里是智能助手,简直是“猪队友”附体!
你说,这“智能”到底是个啥?
是那些花里胡哨的功能堆砌,还是真的能解决用户痛点,让出行更便捷、更舒适?
我觉得,很多车企现在是在“智能”的道路上,有点“跑偏”了。
他们好像把精力都放在了怎么让车机系统“花里胡哨”,怎么增加一些“炫技”的功能,却忽略了最核心的——稳定性和实用性。
你想想,开车这件事,最重要的是什么?
安全!
其次才是舒适和便捷。
如果一个“智能”系统,动不动就卡顿、死机,甚至影响到驾驶安全,那它还有什么意义?
正如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若“器”不精,纵有万般“智能”,又有何用?
这就好像你花大价钱买了个智能冰箱,结果它天天给你报时,却忘了制冷。
你说你买它干啥?
还有,这些车企,是不是对“智能”的理解,还停留在“能说会道”的层面?
真正的智能,应该是能够“懂你”,能够“预判”,能够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为你提供帮助,而不是在你最需要它的时候,给你添堵。
我记得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某款国产车的文章,里面就提到了它的车机系统,虽然没有那么“花里胡哨”,但胜在稳定、流畅,而且很多功能都是实实在在能解决用户日常需求的。
比如,它的智能语音助手,虽然没那么“会说段子”,但你让它干啥,它都能麻溜地完成,而且很少出错。
这才是“智能”该有的样子,不是吗?
当然,我得承认,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确实离不开“智能化”的推动。
未来的汽车,一定是智能化的。
但问题在于,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智能”,是不是有点“拔苗助长”了?
是不是为了追求“智能”而牺牲了“品质”?
我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些评论,有人说,“现在的车企,就是把用户当小白鼠,把新车当测试平台。”
听着虽然有点刺耳,但细细一想,好像也并非空穴来风。
很多新上市的车型,刚出来的时候,车机系统 bug 层出不穷,需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OTA升级来“修补”。
这感觉就像是,我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却成为了别人技术迭代的“实验品”。
只是,这汽车,可不是游戏,它承载的是咱们的生命和家人的安全啊!
咱们再来说说这“大屏”情结。
现在的新能源车,恨不得把整个中控台都变成一块大屏幕。
从仪表盘,到导航,到空调,到多媒体,全都在这块屏幕上。
乍一看,确实很“酷炫”。
可问题是,你在开车的时候,需要频繁地操作这块屏幕吗?
尤其是在行驶过程中,你敢低头去看那块屏幕,去触摸那些虚拟的按键吗?
我就见过不少车主,开车的时候,眼睛就没离开过那块大屏幕,感觉他不是在开车,是在玩一个大型的“触摸游戏”。
我记得我年轻的时候,开过一辆老款的德系车,车里全是实体按键。
虽然看起来没那么“高大上”,但操作起来那叫一个直观、方便。
你想调空调,摸到那个旋钮就能调;你想换挡,手就能摸到挡把。
完全不需要低头,不需要分神。
这才是“大道至简”的设计哲学,在保证功能性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操作的风险。
现在很多车企,好像是觉得,只要把所有功能都搬到大屏幕上,就是“智能”了。
就好像你把所有书都堆在一个书架上,就等于你读完了所有书一样。
这显然是误解了“智能”的真正含义。
那么,这些车企,为什么会“明知故犯”呢?
我觉得,有几个原因。
第一, 技术的焦虑。
大家都知道,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趋势,而智能化又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卖点。
为了不落后于人,很多车企就急于推出所谓的“智能”产品,哪怕技术还不够成熟。
第二, 营销的需要。
“智能”这个词,自带流量。
很多车企为了吸引眼球,就会把“智能”作为主打卖点,大肆宣传。
至于这个“智能”到底好不好用,是不是真的能解决用户问题,可能就不那么重要了。
第三, 用户认知的引导。
很多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对“科技感”和“新鲜感”有天然的追求。
车企也就顺势而上,用各种“智能”概念来迎合他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智能=好车”的认知误区。
我这人,向来是实事求是。
我也承认,有些车企在智能化方面做得确实不错,他们的车机系统流畅、稳定,而且有很多功能都非常实用。
比如,一些国产车在智能驾驶辅助方面的进步,那是有目共睹的。
它们在一些场景下,确实能大大减轻驾驶者的负担。
但是,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就像小王遇到的情况,这说明,在“智能”这条路上,还有很多坑需要我们去规避,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正如《论语》所言:“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如果车企不能正视这些问题,那它们的“智能”之路,注定坎坷。
我今天说这么多,也不是要全盘否定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
我只是希望,车企们能够更踏实一些,更以用户为中心一些。
别光想着怎么“炫技”,怎么“忽悠”,而是要真正地去思考,什么样的“智能”,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什么样的“智能”,才能让我们的出行变得更好。
毕竟,车子,说到底,是咱们用来代步的工具,是承载我们生活和梦想的伙伴。
它不应该成为一个让我们头疼的“祖宗”,更不应该成为一个需要我们时刻去“伺候”的“玩具”。
所以说白了,这事儿,关键就在于,车企能不能真正地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能不能把“稳定可靠”作为“智能”的基石。
如果做不到这两点,那些所谓的“智能”光环,终究会黯淡下去。
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话,买车这事儿,不能光看热闹,不能光听广告。
咱得擦亮眼睛,多去试驾,多去了解。
别到时候,花了大价钱,买了个“花瓶”,看着好看,却一点都不实用。
下次,咱们再好好聊聊,那些真正做到了“智能”与“实用”完美结合的车型。
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智能”,才算得上是“真智能”呢?
路上遇到的那些“智能”翻车现场,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
咱们评论区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