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汽车曾风光一时,却陷入裁员和债务纠纷的漩涡,能否东山再起

作为新势力赛道曾经的 "销量黑马",哪吒汽车正经历着从云端跌落谷底的至暗时刻。2022 年以 15.2 万辆销量登顶新势力冠军的辉煌仍历历在目,2025 年却陷入工厂停摆、经销商维权、员工讨薪的多重困境,其命运转折堪称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典型样本。

哪吒汽车曾风光一时,却陷入裁员和债务纠纷的漩涡,能否东山再起-有驾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一、销量崩塌:从冠军到边缘的坠落轨迹

2024 年成为哪吒汽车的转折点,全年销量骤降至 6.45 万辆,同比暴跌 49.37%,2025 年 1 月销量更跌至三位数。这一溃败源于多重因素叠加:

产品力断层:主力车型哪吒 V、哪吒 U 在 A0 级市场被五菱缤果、比亚迪海鸥等竞品挤压,而高端化尝试哪吒 S、哪吒 GT 因技术亮点不足,单月销量长期徘徊在 2000 辆以下。

价格战反噬:为维持市场份额,哪吒 L 等车型多次降价,导致毛利率持续为负 ——2023 年每辆车毛亏损超 1.7 万元,三年累计亏损达 183.73 亿元。

渠道信任危机:20 余家经销商集体维权,要求赔偿运营损失并恢复售后服务体系,暴露出供应链管理失控和资金链断裂的深层问题。

二、战略迷局:技术短视与管理失控的恶性循环

哪吒汽车的困境本质是战略失误的集中爆发:

研发投入不足:2023 年研发费用仅 22.6 亿元,不足蔚来、小鹏的三分之一,导致智能驾驶、核心三电技术落后于竞品。尽管哪吒 S 在 2024 年智驾大赛中表现亮眼,但全栈自研的 NETA AD 系统仍缺乏规模化应用的资金支持。

管理层动荡:原 CEO 张勇卸任后被曝滞留英国寻求融资,创始人方运舟兼任 CEO 却始终未公开回应危机,引发员工和投资者信任崩塌。更严重的是,23 家子公司资产被转移,母公司股权冻结金额达 41.54 亿元,暴露出系统性的财务风险。

品牌定位模糊:从 "科技平权" 到 "人民的哪吒",品牌口号频繁变动,未能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清晰认知。试图以 10 万元车型覆盖 15-30 万元市场的策略,最终导致高低两端皆失。

三、破局之路:海外突围与技术救赎的生死博弈

面对绝境,哪吒汽车正孤注一掷寻求生机:

海外市场押注:在泰国、印尼等地建立工厂,计划 2025 年海外销量翻倍,并获得香港特区政府 2 亿港币补贴及 2 亿美金投资。东南亚市场虽竞争激烈,但哪吒 V 等车型凭借性价比已占据一定份额,2024 年海外销量近 3 万辆。

技术战略调整:发布 "浩智战略 2025",聚焦智能驾驶和 800V 高压平台,但研发投入不足仍是最大瓶颈。与宁德时代的十年战略合作虽能保障电池供应,却难以弥补核心技术短板。

组织架构改革:创始人方运舟推动全员持股计划,精简部门层级以提升效率,但大规模裁员(超 2900 人)引发的士气低落,可能削弱执行力。

四、行业镜鉴:新势力淘汰赛的生存法则

哪吒汽车的危机折射出新能源行业的深层困境:

资本寒冬考验:2021-2023 年融资 228 亿元仍未能实现造血,IPO 搁浅后陷入 "融资 - 烧钱 - 再融资" 的死循环。在当前资本市场收缩的背景下,能否引入战略投资者成为关键。

技术护城河缺失:缺乏核心专利和差异化技术,导致在价格战中毫无还手之力。相比之下,零跑汽车通过全域自研实现成本控制,2024 年销量逆势增长。

用户信任重建:40 万车主面临售后断供风险,品牌口碑跌至冰点。唯有通过透明化沟通和服务体系重建,才能挽回市场信心。

五、未来展望:悬崖边的生死时速

哪吒汽车的命运取决于三个关键节点:

2025 年中:港股 IPO 能否重启,决定其能否获得续命资金;

2025 年底:海外市场扩张是否达到预期,尤其是泰国工厂产能释放情况;

2026 年:浩智战略的技术成果能否转化为产品竞争力,毛利率能否转正。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哪吒汽车若不能在 12 个月内解决资金链问题,很可能步威马后尘成为又一个 "消失的新势力"。但正如其品牌名所寓意的,唯有经历 "剔骨还父、削肉还母" 的剧痛蜕变,才能在新能源汽车的战场上重获新生。这场关乎生存的战役,不仅是哪吒汽车的自我救赎,更是对整个行业 "技术为本、用户为纲" 商业逻辑的终极检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