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成都举办的国际车展上,各式各样的新车让人眼花缭乱,但在众多展台中,诺马迪森带来的一款名为“撼路者Q”的重卡越野房车,确实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目光,成了现场一个不折不扣的焦点。
说起重卡房车,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可能都是那种高大威猛、如同移动堡垒般的形象。
没错,这款车也确实如此,但它之所以能成为热门话题,不仅仅是因为它基于大名鼎鼎的乌尼莫克底盘,更关键的是,它在一个行业公认的难题上取得了显著的突破,那就是“轻量化”。
对于普通家用车来说,轻一点意味着更省油、操控更好,这道理大家都懂。
但对于重卡越野房车这种庞然大物来说,减重这件事就变得异常复杂和重要。
这类车天生就是要去征服各种极端路况的,车里还得装下厨房、卧室、卫生间等全套生活设施,可以说每一寸空间都得物尽其用。
这就带来了一个矛盾:为了坚固耐用和功能齐全,车身结构和设备必然会增加大量重量;而过重的车身,在通过松软的沙地、泥泞的沼泽或是陡峭的山路时,又会成为巨大的负担,不仅更容易陷车,还会增加车辆的重心,在倾斜路面行驶时稳定性也会变差。
因此,如何在保证越野性能不打折扣、生活功能一应俱全的前提下,给这个大家伙“减肥”,成了所有制造商都在努力攻克的课题。
这些年,虽然有不少厂家宣称在轻量化方面有所建树,但真正能将一台基于蓝牌四驱重卡底盘打造的、功能完备的量产房车,整备质量控制在8吨左右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而这次展出的“撼路者Q”,在各种生活设备毫不缩水的情况下,将整车重量控制在了8.29吨,这个成绩在业内已经相当出色了。
那么,它究竟是通过哪些技术手段,实现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呢?
首先,最大的改变来自于车辆后部的生活舱。
这台车选用的底盘是性能卓越的乌尼莫克4023,这个底盘本身已经是越野领域的顶级产品,再想从它身上减重空间不大,所以工程师们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那个巨大的“房子”上。
传统的房车箱体,为了保证强度,通常会使用金属骨架配合蒙皮,或者采用厚重的玻璃钢材料,虽然结实,但自身重量非常可观。
而“撼路者Q”则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它的箱体结构就像一个高科技的“三明治”。
这个“三明治”的外层,也就是“面包片”,用的是一种从德国引进的特殊复合板材,由碳纤维和玻璃纤维混合编织而成。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碳纤维的特点是又轻又硬,像骨骼一样提供刚性支撑;而玻璃纤维则韧性十足,能抵抗冲击。
将两者结合起来,就得到了一种既有强度又不容易脆裂的超轻材料。
而夹在中间的“馅料”,更是一种名为PMI的特种泡沫板材。
这种材料听起来陌生,但它在航空航天领域可是常客,经常被用在飞机的机翼和雷达罩等关键部位,它的核心优势就是在极轻的重量下,能提供超乎想象的结构强度和优良的隔热保温性能。
用这种堪比“太空材料”的组合来建造生活舱,不仅让整个箱体变得异常坚固,能够应对极限穿越中的各种扭曲和冲击,同时还把重量降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
就连承载这个生活舱与底盘连接的副车架,也从传统的钢材换成了更为轻盈坚固的钛合金,这些细节上的改变累积起来,为整车的减重目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次,减重的功夫还下到了“脚”上。
俗话说“簧下轻一斤,簧上轻十斤”,虽然有些夸张,但减轻车轮这些非悬挂支撑部件的重量,对于提升车辆的操控响应和行驶性能确实有非常大的帮助。
一台重卡的钢制轮毂,重量通常在五六十公斤,四个加起来就是两百多公斤,分量不轻。
而“撼路者Q”提供了定制化的铝合金轮毂选项,同样尺寸下,铝合金轮毂的重量可能只有钢制的一半,再配上钛合金的紧固件,仅在车轮部分就能减掉上百公斤的重量。
这套定制轮毂还不只是轻那么简单,它还带有一些非常实用的功能。
比如,它具备轮胎快速拆换的设计,在野外需要更换轮胎时,操作会比传统轮毂更加便捷省力。
更重要的是,它还具备一定的防脱圈功能。
对于越野爱好者来说,在沙漠或者泥地里行驶时,经常需要降低胎压来增加轮胎的抓地面积,但胎压过低时,轮胎就有从轮毂上脱落的风险。
防脱圈设计就像给轮胎上了一道保险,让驾驶者可以更安心地进行低胎压行驶,配合车辆原有的中央自动充放气系统,能更从容地应对各种复杂路况。
再者,车辆的防护部件也没有被忽视。
作为一台硬核越野房车,坚固的前后保险杠和底盘护板是必不可少的,它们是车辆在野外对抗砂石撞击和托底磕碰的第一道防线。
传统的防护件大多采用厚重的钢材,虽然保护性好,但重量也是实打实的。
为了在防护性能和减重之间找到平衡点,“撼路者Q”再次运用了新材料技术。
它的前防撞梁、发动机下护板以及后部的护杠,都采用了钛合金材质。
钛合金这种材料的特性是强度可以媲美优质钢材,但密度却小得多,用它来制造防护件,既能提供足够可靠的保护,又能在重量上实现大幅“减负”,让坚固的防护和轻盈的车身不再是单选题。
最后,一些人性化的配置也体现了这台车为极限穿越所做的周全考虑。
比如,在车头和车尾,它都各安装了一台拉力高达18500磅的电动绞盘。
为什么要装两个呢?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场景,当车辆不慎车头朝下陷入一个深坑,而前方又没有任何可以作为固定点的树木或岩石时,单凭一个前绞盘是无法自救的。
但如果车尾也有一个绞盘,就可以利用后方的锚点,将车辆向后拖出困境,或者进行更灵活的姿态调整。
这种前后双绞盘的配置,极大地增强了车辆在野外复杂环境下的自救和救援能力,为长途洲际穿越提供了双重的安全保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