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真的杀进了两轮车电池市场。
8月18日,它在京东开了轻型车电池旗舰店,首发的就是一款为电动二轮、三轮车量身定制的磷酸铁锂电池——用的还是乘用车级的蜂窝结构、灵渠防水专利、长寿命高安全的那一套。
消息一出,行业炸锅:有人说这是降维打击,有人担心价格太高没人买,但无论如何,这场仗已经开打。
说实话,这事儿并不突然。
汽车市场这两年卷得厉害,价格战一轮接一轮,利润被压得死死的。
比亚迪虽然是自主品牌里的“头部”,但也得想办法开辟新战场。
两轮车电池市场的诱惑太大了——光是全国的骑手就接近4亿,每年换电池的需求上亿块,还没算普通用户。
这个蛋糕,谁不想分一口?
比亚迪的打法很直接:把在乘用车上成熟的刀片电池技术下沉到两轮车领域。
蜂窝电池结构让强度提升300%、重量减轻30%,424项极端测试保证安全,灵渠防水专利让它在暴雨、落水甚至洪涝中都能正常工作。
再加上五年质保、一对一售后、上门安装维修,服务做得比很多同行细致得多。
产品线一次性上了8款,从48V24Ah到顶配72V120Ah,理论续航能到500公里——就算打个对折,也比市面上大多数电池强。
这背后还有个现实:市面上两轮、三轮车大多还在用铅酸电池,一两年就得换一次,寿命短、重量大。
锂电池能用三五年,轻便耐用,但价格高。
比亚迪的入局,不只是卖电池,更像是给行业立了个新标杆——你可以不买,但你得知道,电池还能做到这样。
不过,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比亚迪的定价从1298元到6998元不等,即便有补贴,最低也要1169元。
对于很多价格敏感的两轮车用户来说,这已经超过心理预期。
毕竟,几百块的杂牌锂电到处都是,有些新车价格也才一千多。
你让人花一千多只买个电池,这事儿得慢慢说服。
渠道也是个难题。
街边的电动车修理店,很多靠卖铅酸电池维持生意。
让他们放弃稳定收入去推比亚迪的锂电池,不容易。
除非比亚迪能像当年推广刀片电池那样,先搞定协议互通、建立行业标准,再用技术优势占领用户心智。
现在它的首款电池已经能适配雅迪、爱玛、台铃等主流品牌,这是个好开头,但要全面铺开,还得时间。
行业里,竞争对手也没闲着。
星恒电源今年上半年锂电池销量同比增长超50%,推出了“1246战略”,通过标准化、模块化设计,让小动力场景电池通配通用,还在东南亚玩起了“动储结合”模式。
比克电池则在2月发布了PRO-M高安全电池,主打“无惧针刺”,直接跨过新国标的安全门槛。
这些玩家都在抢占高安全、高性能的市场心智,比亚迪要突围,并不轻松。
但从趋势看,这个市场的潜力巨大。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两轮锂电销量增速超40%,是锂电池领域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之一。
高工锂电预测,到2027年,中国电动两轮车锂电池出货量将达2800万组,渗透率突破40%。
新国标把针刺测试纳入强制标准,也会逼退一批低质产品,让好电池有更大舞台。
我觉得,比亚迪这步棋有两层意义。
一是补利润结构的短板,二是借两轮车市场,把自己的电池技术推向更广泛的消费端。
想象一下,如果未来换电柜、电动出行、社区能源管理都能用上比亚迪的电池,它在能源领域的布局就不止是造车了。
当然,用户的接受度是关键。
锂电池的优势——安全、耐用、轻便——需要时间去教育市场。
就像当年智能手机刚出来时,很多人觉得没必要换,直到体验过才回不去。
比亚迪现在做的,就是把体验和服务做到极致,让用户有理由为它的价格买单。
这场仗,不会一蹴而就。
比亚迪在京东开旗舰店,更像是一次试水,看市场反应、看用户反馈,再决定下一步怎么走。
也许几年后,我们会发现它真的改写了两轮车电池的规则;也可能,它只是行业里一个短暂的插曲。
但无论结果如何,这一步,已经让整个市场的水面泛起了涟漪。
毕竟,4亿骑手的电池生意,谁都不会轻易放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