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谁家车企的智能驾驶系统,是被低估得最狠的?
我敢拍着胸脯说,吉利绝对是其中之一!
你可能没太留意,但最近一部汽车题材的纪录片,把这事儿给扒了个底朝天。
片子里,那些为了把辅助驾驶做到极致的工程师们,他们的汗水和智慧,简直就像一场无声的战役。
412万!
这数字,你听着是不是有点懵?
吉利这家车企,靠着他们研发的辅助驾驶技术,已经帮自家车主规避了超过412万次潜在的危险。
这可不是我瞎掰,而是纪录片里实打实的数据!
而且,这个数字,比国内其他主机厂能查到的公开数据,还要高出整整1.4倍。
这说明啥?
说明在“救命”这事儿上,吉利是真的卷王!
412万次,这是个什么概念?
想象一下,从2016年吉利推出第一代自研的G-Pilot辅助驾驶技术到现在,十年光景。
平均下来,差不多每隔一个多小时,就有一场本可能发生的事故,被这套系统给悄无声息地化解了。
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技术,不是吗?
“避险能力”,这才是宣传辅助驾驶最该拿出来说道说道的硬实力!
那些只会吹嘘“上车自己开,下车自己停”,甚至为了博眼球,拿“开车睡觉”这种拿生命冒险的营销手段来误导消费者的,我只能说,路走窄了。
你可能会辩解,说“开车睡觉”也是在侧面证明避险能力啊。
兄弟,这就好比我在宣传我的菜刀锋利无比,然后我拿它去削你的手指头,这是在赞美刀好,还是在鼓励你自残?
一个真正优秀的技术,应该展现它如何为安全保驾护航,如何为用户撑起一片坚实的盾牌,而不是去诱导用户置身险境。
纪录片里,我看到了吉利工程师们那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韧劲。
他们坚持实车上路测试,甚至在日常通勤中,也在不间断地收集着车辆运行数据。
一位工程师坦承,这或许是最“笨”的办法,但这就是他们的“跳伞文化”——自己制造的降落伞,自己第一个敢往下面跳!
就像之前测试“千里浩瀚”时,在漆黑的夜晚,以120km/h的时速完成AEB紧急刹停,那位亲自坐镇的,正是吉利智驾首席科学家陈奇本人!
所以,那些说吉利辅助驾驶开发“慢半拍”的声音,有没有想过,正是这份对安全的极致追求,才让他们不敢轻易提速?
要知道,吉利在国内算得上是较早涉足辅助驾驶领域的车企了。
早在2008年,沃尔沃就在XC60上首次标配了AEB系统,而吉利也几乎同步开始研发相关技术。
但与许多车企急于推出产品不同,吉利却迟迟没有大规模量产。
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也足够实在:“抱歉,我无法百分之百保证它的绝对安全。”
这份审慎,才是对消费者负责任的态度。
在我看来,吉利起码做对了这一件事:当其他车企都在用夸张的宣传,试图用“神力”来挽留用户信任时,吉利却在引导大家回归理性,重新审视辅助驾驶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那412万次事故规避的纪录,在我看来,简直就是吉利一次低调却有力的宣言。
它默默地告诉我们:那些为了抢占市场先机,急吼吼地把辅助驾驶推上线的“领先者”们,或许在速度上占了先,但在真正的安全保障上,吉利选择了一条更稳健、更扎实的道路。
“行百里者半九十。”
这句话,用在汽车研发上,尤其是在关乎生命安全的智能辅助驾驶领域,再贴切不过了。
我们普通人买车,最看重的无非就是“安心”二字。
辅助驾驶,它本就该是驾驶者坚实的后盾,是关键时刻能救命的“压舱石”。
吉利这412万次的数字,它不是虚头巴脑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救命恩人”的证明。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开着一辆搭载吉利辅助驾驶系统的车跑高速。
前方车流突然涌动,前车一个急刹,我当时脑子还没完全跟上,但车子自己却像被注入了灵魂一般,“嗡”地一声,主动介入了刹车,而且力度恰到好处,稳稳地将车刹停。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一个经验老道的“老炮儿”,时刻警惕着路面变化,在我可能犯错的瞬间,精准地把控了方向。
这感觉,真的,值!
而且,我长期观察吉利的车,会发现它的辅助驾驶系统,不像有些品牌那样“神经质”,动不动就“惊吓”你。
它更像一位沉稳可靠的伙伴,在你一切正常的时候,静静地观察,但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它的反应速度和介入的果断,常常会让你感到一丝敬畏。
有时候,我都觉得,它比我自己的反应还要快那么半拍。
这一切的背后,是工程师们日复一日的打磨,是他们用“笨办法”换来的“真功夫”。
那些为了所谓“领先”,而仓促上马的技术,就像是纸上谈兵,遇水则化。
而吉利的这种“慢”,恰恰是通往真正安全和可靠的必由之路。
现在很多车企,恨不得把辅助驾驶包装成“完全自动驾驶”,好像车主从此就能彻底放飞自我,享受“躺平”人生。
可实话讲,真正能做到完全解放双手的自动驾驶,离我们普通人还有一段距离,而且,即便技术成熟了,你敢真的全程“放飞”吗?
吉利这412万次的避险记录,它传递的信息非常明确:“我的车,不是要让你撒手不管,而是要让你开得更踏实,更省心,并在关键时刻,为你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
这才是辅助驾驶的真正价值所在,它不是要取代驾驶者,而是要成为驾驶者最值得信赖的“僚机”。
所以,下次当你听到某些车企夸夸其谈,用各种高大上的词汇来包装他们的辅助驾驶时,不妨多问一句:“你们到底帮车主避免了多少潜在的危险?”
这个冰冷而真实的数字,比那些华丽的辞藻,更能说明问题。
吉利,它可能不是最擅长“讲故事”的那一个,但它绝对是那个最踏实“做事”的。
那412万次,就是它用实力写下的最佳注脚。
这,才是我们普通消费者在选车时,真正应该关注的焦点。
毕竟,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安全,永远是出行最核心的考量,你说对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