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小米汽车的争议满天飞,尤其是有这么一个数据,真的让人忍不住想问一句:“这咋回事儿?”——据说,有车主们拉了一个退车群,群里已经聚集了上百号人。他们的诉求很简单:要么退车,要么赔偿。甚至还有人直接委托律师,准备搞一场集体维权。再加上铺天盖地的吐槽和拆车测评视频,什么碳纤维前舱盖“实测无效”、赛车级空气动力学设计“纸上谈兵”,还有什么圈速解锁马力“搞花活”,总之,这两个月小米汽车是彻底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一个刚开始交付、不久前还风光无限的新品牌,怎么会一下子变成这样?
退车群的规模确实吓人,毕竟汽车是个大件儿,真闹到集体维权的地步,不管品牌体量多大,都会很头疼。但我们先别急着下结论,说小米汽车“凉了”或者“翻车了”。先慢下来,把这个事儿捋一捋,看看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车主的主要不满,集中在两个点上。第一个是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4.2万元的选装件,被吐槽为“最贵装饰品”。你想想,小米官方宣传的时候说得那叫一个漂亮。什么赛车级碳纤维、双风道设计、能辅助散热、提升下压力、提高整车性能……这对爱车人士来说,简直是顶级诱惑。结果车提回去一看,发现好像跟宣传的不太一样。有博主用鼓风机实测,说风道压根导不出气流;还有车主自己拆解,发现所谓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基本就是个摆设。这个事儿一出,直接戳到了很多人的痛点。毕竟4.2万不是小数目,大家掏了钱,却发现东西跟效果对不上,换谁心里都不舒服。
第二个是“刷圈解锁马力”。这个操作真挺诡异的——原本1500匹马力的性能车,突然推送了一个升级版本,说是要让你到赛道上“刷圈速成绩”,达标了才能解锁全马力。换句话说,车子没问题,但你得“先考个试”才能用。这么一搞,车主当然炸锅了,觉得小米侵犯了他们的选择权。好好的车,你为啥要限制我?还是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
所以,退车群里的人数越聚越多,舆论争议也越炒越大。但这是不是就说明小米汽车遇到了大危机?我们接着往下看。
先说销量和交付情况。从目前公开的数据看,小米首款车型SU7 Ultra的表现其实还不错。毕竟这是一家新造车企业,第一波交付量能达到几千辆,已经算是挺稳妥了。甚至从品牌热度和用户讨论度上看,小米汽车的“出圈”速度比很多新势力快得多。但问题出在,车交付得快,问题也暴露得快,这就让舆论显得特别集中,给人一种“这车是不是出大事了”的错觉。
再看研发投入和成本结构。实际上,小米汽车敢大手笔做性能车,本身就是一场豪赌。雷军之前也说过,未来十年会投入100亿美元搞汽车。这么大的投入,前期肯定是亏钱的。你看蔚来、小鹏、理想这些新势力,哪家不是先亏个几十亿、上百亿的?小米这次的策略是什么?押宝性能车,走高端路线,用一款爆品打响知名度。按照这个逻辑,碳纤维前舱盖、1500匹马力,这些都是为了“把牌面撑起来”。但是高端路线的代价就是,用户预期被吊得太高,一旦产品稍有瑕疵,就容易引发大规模反弹。
而这个“刷圈解锁马力”的操作,说白了是技术和营销之间的平衡问题。高性能车有一个很大的风险——用户在日常驾驶中可能根本用不上1500匹马力,甚至还可能导致安全隐患。小米想用“圈速解锁”来规避这个问题,也算是一种创新,但显然它低估了车主们的反感情绪。用户买了性能车,就是冲着“随时随地能开全马力”去的,你非把这个核心卖点锁起来,消费者当然不买账。
那传统车企和其他新势力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其实,还真不少。比如特斯拉之前的“无雷达纯视觉系统”,也被吐槽为“信息不对称”;蔚来的电池租赁政策,刚推出时也引起过大规模争议。再往传统车企看,什么“简配风波”“减配不减价”,压根就没少过。汽车行业,本来就是一个既复杂又透明的舞台。产品一旦出了问题,消费者就很容易通过社交媒体发酵成舆论危机。
所以,小米汽车现在的问题,到底是“乱花钱”还是“抓机会”?我觉得两者都有。乱花钱,是因为它的产品策略确实不够精细化,尤其是“碳纤维盖子”和“刷圈解锁”这两个点,明显失误了;抓机会,是因为它确实抓住了性能车这个细分市场的爆发点,用一款车实现了品牌破圈。当然,这种赌法风险也很高。如果后续的改进和公关没跟上,用户的信任流失了,那之前的投入就可能打水漂。
说到底,这事看着吓人,但拆下来,其实很多动作都有章法。小米汽车的问题不是“翻车”,而是“踩坑”。4.2万的碳纤维盖子,确实不该搞成一个装饰品;“刷圈解锁马力”,也确实不够尊重用户体验。但从更大的格局看,这些问题可以修正。要紧盯的,不是眼前的争议,而是小米汽车接下来能不能及时止损,把产品和用户体验补上。新车企的路从来不好走,但走得稳不稳,取决于它在问题出现时的应对能力。这场风波之后,小米汽车能不能真正站稳,还得看它接下来的动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