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那天中午时间,阳光穿透车展那片玻璃屋的缝隙,微风带点凉意,我刚好站在新车区门口,手里还拿着一杯咖啡,突然听到一位销售忙不迭地跟客人说:这次可不是一般的首发,是真正全球首发,特别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做的!你们要是心动,赶紧去看看。
那会儿车展现场一如既往热闹,周围人流密集,我翻了翻手里的笔记,心里在琢磨:这次奔驰挺难得,真开始重视中国市场了么?
我估摸着,这款全新纯电GLC其实也是传说中的大手笔——体感续航大约700+公里(不敢太信,样本少),快充能力最高能充个电150公里左右(估算/体感),充电10分钟就能续航多一些,按工况算成本大概是3毛/公里(粗算,很粗),这是不是意味着未来出行成本要比传统车低不少?
对比一下,智己那边的长屏(说实话不服啊,完全能晃花眼),实际上奔驰那块大贯穿式屏幕其实就是个像车内LED幕布的升级版,显示内容多、细节丰富(这点比格局显得比智己更讲究,毕竟73厘米的人造天幕在视觉冲击上就赢了第一波),但我一直在想:这么长屏幕,实际上是不是也给车载处理器制造了连续不断的压力?
说到设计,这次他们强调以人为中心,但我心里先警觉: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有没有可能这个人机工学其实是个标签?我想:毕竟,别的车厂也都吹以人为本,但最终,用户用到手,才知道哪个以人为中心纯粹是个营销噱头。
不说远的,那个大长屏在长时间驾驶时,会不会让人眼睛更累?用了个负责人级的操作系统MB.OS,倒是挺像我们平时用的手机系统升级,软硬件的解耦,感觉和手机快旗舰的芯片+系统类似,就是我在想会不会存在某天,软件升级突然改成收费内容——后转向省了个年费(这段先按下不表),这不又变成持续付费的套路了吗?
我还想到,奔驰新技术的研发不正像盯着一堆零件拼拼凑凑——比如那自动辅助驾驶,估算大约用了5个摄像头、6个雷达、12个超声波感应器。我在想:这些传感器的感觉是不是也像人类的五官?比如雷达就像耳朵,能听到远处的动静,但听得越远,准确度越差。这背后隐藏的,是不是成本递增量?
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室内灯光用色设计的照片——其实挺像家里的那盏复古落地灯,暖黄色调,我就在想:这样的设计是不是也是一种感官心理暗示,给人一种温馨、放心的感觉?
不过咱们也得更正一下,之前说后转向要年费有点偏激了。后转向科技本身确实增加了成本、复杂度,但不是所有厂子都要年年付。奔驰强调,自己是在用双方感官体验最优去平衡技术与成本的关系,或者说,谁都想既高端亮相,又不让消费者感觉被套路——你说是不是?
我还在想,如果这个车已经是纯电新车,那么它的造价成本大概在25-30万元(估算/样本有限),要搞到豪华感,除了屏幕大之外,还得考虑空气悬挂+主动转向这些硬件,算下来,大概每辆车成本在10万上下(含零件与调试),那么售价8-9万的车,能在这个配置上拼吗?
其实我最奇怪的,是它的上市时间——2026年会在中国国产,长轴距6座版本也会到来。你心里会不会想:奔驰这是提前布局,还是被逼得快崩溃才开始疯狂投放新技术?
其他厂商也在追,智己、特斯拉、理想那帮,个个都不吃素。就像我那好朋友修理工说:你看这个车,真是科技拼图。激光雷达呢?没见到实车里有,可能苹果那种的还没用上,或者奔驰觉得太贵,还是在等量产成熟再说。
说到这想起,他还笑着说:要我说,这个车未来会不会要收后转向年费?别说,我还挺担心他们真会搞这个。
奔驰也踩着传统与创新两个船头摇摆,像个老司机在街角小巷里绕弯,不敢太快,也不敢掉队。
总让人琢磨的是,科技、成本、用户感官体验,这三者怎么能平衡?你觉得呢?或者——那个长屏幕的一端,用来干嘛最合理?是不是还藏了点什么小心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