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波操作确实炸出了流量,凯迪拉克自己也乐呵呵地说“皮一下,泼天流量轮到我了”。但效果真好吗?恐怕要打上问号。
蹭流量还是掉身价?
凯迪拉克这招,明显是想蹭小米汽车近的热度。用“土到极致”的椰树体,配上直白“调侃”对手的文案,确实吸睛。但问题在于,这“梗”玩得有点大。
汽车是几十万的大件,承载着使用价值、社交属性和车主的情感认同。椰树风用在几块钱的饮料上,是种接地气的记忆点;但用在豪华汽车品牌上,就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有点“自降身价”。网友评论就很直接:“本来品牌认可度就在降,还搞这种操作?”“买车首先排除凯迪拉克,只剩下嘴炮了,大掉价!”
风险不止一点点
这种营销方式,风险可不小:
品牌形象模糊: 豪车品牌的核心是调性和定位。这种“信天游”式的出招,只会让消费者觉得品牌定位混乱,老客户可能流失,新客户也未买账。
观感不佳: “拉踩”式的营销,即便语言再幽默,也容易让旁观者觉得不够大气,有失豪门风范。模仿椰树体本身也缺乏原创性,再去“调侃”别人,更显得底气不足。
转化率存疑: 一时的热闹不等于销量。这种争议性营销,除了短暂的关注,对实际销售的推动作用可能非常有限,甚至可能劝退潜在买家。当凯迪拉克亲自下场“针对”小米时,反而坐实了小米带来的压力感,有点“帮对手抬咖”的意味。
豪车营销,路在何方?
传统豪华品牌在新能源浪潮下面临挑战,这可以理解。但应对之道,绝不是靠这种博眼球的“土味碰瓷”。真正的出路在于:
回归产品本身: 提升产品力,打造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有竞争力的车型。比如傲歌宣传的“终身质保”、“9K大屏”等,这些才是硬实力。
精准传递价值: 用更得体、更能体现品牌格调的方式,清晰传达产品的核心优势和品牌理念。豪华感不是靠“土味”反衬出来的。
稳住品牌根基: 维护好品牌长期积累的形象和口碑,这是豪华品牌宝贵的资产。一时的流量得失,远不如品牌价值的稳固重要。
凯迪拉克这波“土味营销”,更像是一次焦虑下的尝试。但效果如何?恐怕正如网友所言,半年后的销售数据会给出真实的答案。豪车营销,还是得“稳”字当头,“硬”字为本,玩梗需谨慎,别让“流量”反噬了“身价”。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