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塔塔抄底欧洲车企,防务资产闪电转手,中国车企三年前为何折戟?

2021年,中国一汽想买意大利依维柯,结果被意大利政府直接拦下。四年后的今天,印度塔塔汽车用38亿欧元(约313亿人民币)搞定了这笔买卖,关键就靠一个操作——把依维柯的军用车业务“闪电转手”给意大利自家的莱昂纳多公司。这波操作硬生生把生意做成了,但过程可没那么简单。

塔塔的交易条件很明确:按每股14.1欧元现金收购,但有个前提,就是依维柯得在2026年3月底前彻底卖掉防务部门。莱昂纳多虽然花了17亿欧元接盘,但买的是个“烫手山芋”——依维柯的军用车部门不仅给意大利军队造装甲车,还接了英美巴西的军方订单。意大利政府最担心外国人拿走军工技术,塔塔直接把这块业务卖给本地企业,算是踩准了政策的点。

印度塔塔抄底欧洲车企,防务资产闪电转手,中国车企三年前为何折戟?-有驾

依维柯的最大股东是意大利阿涅利家族的Exor集团,他们占股27.1%,但投票权有43.1%。这次Exor直接签字支持塔塔,等于给交易上了保险。交易完成后,依维柯从米兰交易所退市,变成塔塔的全资子公司。不过意大利政府还是用“黄金权力”法查了一通,重点看塔塔会不会裁员、关厂,或者挪用防务技术。

塔塔为了打消顾虑,拍胸脯保证三件事:不关意大利的工厂、不裁那里的员工(依维柯在意大利有1.4万人,占全球员工近四成),总部还得留在都灵。这三条承诺直接戳中意大利政府的软肋——就业和产业安全。

印度塔塔抄底欧洲车企,防务资产闪电转手,中国车企三年前为何折戟?-有驾

为啥塔塔能成,中国一汽却失败了?关键在细节。一汽当年没处理好防务业务这块“硬骨头”,而塔塔不仅甩掉包袱,还用全现金付款,直接让摩根士丹利和MUFG银行包揽38亿欧元,显示出“志在必得”的态度。更绝的是,塔塔本来想找德国莱茵金属合伙,但最后单干,就为了赶在7月底前签约。这种“抢时间”的操作,说明他们怕夜长梦多。

从业务上看,塔塔和依维柯简直是天作之合。依维柯74%的收入来自欧洲,主打中重型卡车和轻型商用车,但在亚洲和非洲没啥存在感;塔塔的商用车主要在印度、东南亚和中东,欧洲市场几乎是空白。合并后年销量能到54万辆,年营收220亿欧元,欧洲占一半,印度占三成多。

产品线也互补:塔塔主攻10吨以下轻卡,依维柯擅长14吨以上的重卡和特种车(消防车、救护车这些)。以后两家的产品线一拼,从城市送货到长途货运全包了,不需要调整产品就能覆盖更多场景。

印度塔塔抄底欧洲车企,防务资产闪电转手,中国车企三年前为何折戟?-有驾

有意思的是,从7月传出收购消息后,依维柯的股价直接飙升25%,到官宣那天收盘价都到19.01欧元了,比塔塔报价还高。这说明资本市场觉得两家合并后能赚更多钱,但塔塔还是坚持原价收购,可能想留点利润空间。

不过事情没这么简单。虽然防务业务被卖掉,但意大利政府还是盯着就业和产业链安全。塔塔说不裁员,但依维柯在意大利的1.4万人里,有部分原本属于防务部门,现在业务被拆分,怎么安置这些人还不清楚。

再对比中国一汽的失败,就能看出区别。印度企业更懂意大利的“套路”——绑定本地大企业(Exor)、照顾政府面子,还让防务业务留在欧洲。而中国车企可能没摸透当地政策,或者没找到合适的“替罪羊”来接盘敏感业务。

最后说个细节,塔塔本来想找德国公司合伙,后来突然自己干了。这可能是为了减少谈判时间,毕竟意大利政府对外资审查越来越严,拖久了可能再生变数。现在交易基本定局,但未来意大利会不会继续收紧政策?其他国家会不会效仿“黄金权力”法?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下一轮的跨国并购。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