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就业环境不好,“中年危机”概念的出现,让35岁以上的职场人,陡然生出了多少对现实的焦虑。有人只是想想,有人却在真真实实面对着这些焦虑。
前几天,群里一个46岁的车友,发出了在他人看来“凡尔赛”的感叹,在晒出自己上个月8000块的到手收入后,问这个收入水平到底怎么活下去?详细一问,原来他之前是企业的中层管理,赚的不多,但是一个月也有三万左右了。
近半年来,公司效益不好,中层管理者大换血,他就被换掉了。然而这个年龄,退休还遥遥无期,养老养娃压力又大,三个月求职未果后,只能踏上跑车的不归路。为了多赚钱,他每天跑12个小时,手机计价器显示月流水1.2万元,但扣除平台抽成、充电费和违章罚款后,实际到手只剩8000元。
这个曾经的企业中层管理者,如今对着加油枪苦笑:"现在开网约车赚的,还没当年当保安多。"这折射出45岁中年群体转型网约车司机面临的深层困境。
当前网约车平台注册司机已超4000万,但全职司机月均流水仅过万,扣除成本后净收入普遍低于6000元。平台派单机制明显向年轻司机倾斜——同路段订单,25岁司机接单量比中年司机要多30%。
更残酷的是,平台奖励规则偏向"全天候在线",要求司机每日在线时长超过10小时,这对中年群体构成巨大的体力挑战。这个年龄群体,在体力和身体素质上,明显比不上年轻人。
还有对技巧的掌握,年轻司机能同时操作三部手机抢预约单,而多数中年群体只能依赖系统派单。某平台大数据显示,45岁以上司机日均完成订单量比25岁群体少1.7单,收入差距由此拉开。更棘手的是,网约车考试内容三年更新四次,这对部分中年职业司机来说,也是个艰难的事情。
跑网约车本质上属于"低技能陷阱"。即便车主的服务评分达到4.9,平台也不会因此增加派单权重。而转型其他职业更是艰难:外卖骑手要求会用智能调度系统,代驾需要摩托车驾照,物流配送要适应夜间工作。
45岁以上网约车司机成功转行率不足12%,多数人陷入"开网约车—体力下降—收入减少"的恶性循环,这也是为什么说中年人跑车,实在是一条“不归路”的本质原因。
真的没有破局之道么?也不见得。
有车主给出新思路:兼职。白天开网约车,晚上去做别的,比如试着给别人做做职场培训,或者是在社区服务一下老年人,多少也算能贴补点收入。还有人开始试着做“同城配送”,跟外卖员差不多,但是要求的精度更高,条件更宽泛。比如说,更稳重、应急处理能力更强、沟通经验丰富。
当开网约车从谋生手段变成过渡选项,中年群体需要从自身优势出发,用经验重构属于自己的职业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