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刚刚过去的四月,国际风云变幻,而最牵动中国经济神经的,无疑是中美贸易战的全面升级。尽管官方依旧坚称“影响不大”,但数据这东西,往往最能揭露皇帝的新装。我们先来看两组扎心的数字:四月份中国制造业PMI再次跌破荣枯线,仅剩49%,创下去年全年最低点;而PMI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更是跌至44.7%,几乎逼近疫情期间的冰点。这清晰地表明,贸易战的冲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显现,出口这驾“马车”正在加速失速。
不仅如此,对于一季度那份“亮眼”的5.4%GDP增长,我们之前的节目已经细致地“解剖”过,其间水分与人为修饰的痕迹可谓历历在目。今天,小崔再带大家把目光投向一个更为敏感、也更为真实的经济“晴雨表”——银行财报。
中国六大国有银行近日集体发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的业绩报告,其数据之耐人寻味,简直可以泡一杯茶慢慢品鉴。六大行合计营收同比下滑1.51%,净利润更是下降了2.09%。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连手握社会资金命脉的国有银行,日子都开始不好过了!要知道,银行可是经济运行的“总调度室”,如果连它们都面临利润缩水,那统计局口中那个“一季度GDP大涨5.4%”的故事,又有几分真实性可言呢?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一季度国有银行中,利润表现最差的竟然是“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银行和“老二”建设银行!工行一季度营收下降3.22%,净利润下降3.99%;建行营收下降5.4%,净利润同样下滑3.99%。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似乎体量越大的银行,受到的冲击反而越大。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一旦整体经济环境出现问题,银行的贷款就难以有效投放,历史遗留的坏账又开始浮出水面。银行体量越大,积压的“不良资产”也就越多,问题自然也就越难掩盖。所以说,不管统计局如何粉饰太平,国有银行的财报都像一记记响亮的耳光,扇在了那些“稳中向好”的论调上。
第二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净息差,也就是银行通过发放贷款所赚取的利息收入与资金成本之间的差额。简单来说,净息差越高,银行的盈利能力就越强;反之,净息差越低,说明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赚钱能力越弱。那么,2025年一季度的情况如何呢?答案是六大国有银行的净息差全线下跌,全部跌破了1.8%的警戒线!表现最好的邮储银行也仅剩1.7%,而交通银行的净息差更是低至1.23%。至于“宇宙行”工商银行,净息差也只有1.48%,比去年同期大幅减少了29个基点,是六大行中降幅最大的。
大家再次注意到了我们刚才提到的规律了吗?在当前的国有银行体系中,似乎是谁的规模最大,谁的“摊子”就最大,谁的盈利就越发艰难。过去那些年,靠着房地产的飞速发展“躺着赚钱”的日子,恐怕是真的一去不复返了。那么,现在的银行还能靠什么赚钱呢?放贷款怕坏账,买点国债投资,还可能被央行“掀桌子”。真是“堂不平硬卷不过”,挣不到钱还得装出一副稳健的模样,也难为它们了。
第三个数据,我们来看看大家最为关心的银行坏账率。过去这些年,中国的银行体系一直在竭力维持这个数字的稳定,不良贷款率看起来总是那么“岁月静好”,什么1.2%、1.3%,甚至还有银行敢报出0.9%的“优异成绩”。但在一个房价暴跌、企业倒闭、消费断崖、城投爆雷的大环境下,银行的坏账率竟然能纹丝不动?你信吗?反正我是不太信。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今年一季度各大银行的数据,看看这个“皇帝的新衣”是不是开始出现一丝松动。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六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平均约为1.28%,与去年底相比基本持平,甚至还略有下降,比如工商银行1.33%、农业银行1.28%、中国银行1.25%,变化幅度都在0.01个百分点上下。听起来是不是非常“稳”?但你要知道,这种“稳定”很大程度上是各大银行通过各种“财技”——核销、展期、重组、分拆、人为调控坏账转为关注类贷款等等——硬生生“稳”出来的。
最讽刺的是,各大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普通老百姓借的钱,今年的坏账率反而有所上升!比如,交通银行就坦诚地披露,今年一季度个人贷款不良率从去年底的1.08%上升到了1.18%,而企业贷款质量反而有所提升,坏账率有所下降。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企业可能得到了银行的特殊照顾,可以“借新还旧”,但老百姓恐怕就没这个待遇了。
再来看看股份制银行,有的银行表面上看资产质量依然稳定,不良率处于低位,但其拨备覆盖率却突然大幅下调。这是什么意思?这意味着银行不良率之所以没怎么上升,并非风险真的变小了,而是银行选择了“有风险也不认”,甚至还把拨备释放出来充当利润!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厦门银行,今年一季度其不良贷款率在所有股份制银行中几乎是最低的,只有0.86%,也只比去年上升了0.12个百分点。但我们却突然发现,厦门银行的拨备覆盖率竟然从391.95%骤降到了313.57%,直接砍掉了78个百分点!你说这是风险在下降,还是银行故意在释放拨备来做高利润呢?反正,不良少认一点,拨备再释放一点,利润自然而然就“被”做出来了。这种坏账不敢认、不愿认,然后用少提拨备或者直接释放拨备来虚假做高利润的做法,表面上看资产质量非常平稳,但实际上只是在把风险往后推,纯粹是在耍弄财务技巧罢了。
第四个关键数据,我们来看看银行的信贷结构变化,也就是今年一季度银行的钱到底都借给了谁?是更多地流向了企业,还是更多地流向了地方政府,又或者大头都借给了普通老百姓?从银行信贷结构的变化中,我们就能大致推断出当前整个中国社会的真实运行状态。
我们先看一个总趋势:今年一季度,六大国有银行的对公贷款增速普遍高于零售贷款增速。其中,邮储银行对公贷款同比增长9.92%,建设银行8.16%,农业银行7.62%;而同期个人贷款增速大多只有1%到2%,甚至有的银行零售贷款增速几乎停滞。这意味着什么?很简单:企业在借钱,政府项目也在拿钱,但普通人不借钱了!
普通老百姓为什么不借钱呢?因为没信心啊!消费信心没有恢复,房价还在下跌,做小生意的也看不到希望,那借来钱干嘛?还不起怎么办?所以大家干脆就不借了。而企业这边看起来信贷投放挺积极的,其实也没那么乐观。现在很多所谓的对公贷款,大部分都流向了国企、基建、城投平台,他们都是那些有政策兜底的“准政府客户”,银行把钱借给他们基本不会有坏账,但也未必能带来真正的经济活力。
再看住房按揭贷款,情况就更惨淡了。今年一季度,六大行的房贷余额增速全面下滑。建行、农行、邮储这几家过去靠房贷“狂飙”的银行,现在这一块几乎原地踏步。房子卖不动,居民不买账,银行自然也就不愿意投放更多的房贷了。所以,从这个信贷结构的变化里,我们会看到一个很冰冷的现实:国家在救基建,银行在保政府,企业在等风向,老百姓在“躺平”。钱虽然还在流动,但信心已经不再流动。
总结一下,今年一季度六大国有银行的财报到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中国呢?说白了,就是表面上看起来还算“稳”,但底子已经很虚了;账面上看起来还有钱赚,但实际上却是默默地“死扛”;钱还在社会上流转,经济活动也还在进行,但人心已经凉透了。我们看到了银行营收利润双双下滑,说明银行这个“赚钱机器”都开始卡壳了;我们看到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说明银行传统靠借贷赚钱的模式也越来越难以为继了;我们又看到银行不良贷款率表面上变化不大,但其实是银行靠着各种“财技”才勉强维持住的;最后,我们发现银行的信贷结构也变了,更多的信贷都流向了政府和企业,零售贷款和房贷根本涨不动,甚至零售贷款的坏账率还是增加最为明显的。果然,在中国,首先被“放弃”的,往往是普通老百姓。企业还能以贷养贷,但普通老百姓却可能直接面临断贷的风险。
一句话总结现在的中国经济:没崩,但已经变冷;风险没炸,但亦在堆高;银行信贷还在放,但里面的“水分”越来越大。中国的GDP可以让统计局来“吹”,但银行的报表是真金白银,造不了假。这一张张冰冷的财报里,写着的是一个所有人都知道不太妙,但谁也不愿意先喊出声的现实——那就是,中国经济可能真的在经历一场缓慢而深刻的衰退。
那么,我们普通人看到这些信号,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不要再盲目相信那些经济复苏的故事了。GDP涨了多少,哪个部门说经济回暖了,你可以听,但别太当真。真相往往就藏在你身边:工资有没有涨?房子能不能卖得掉?消费券有没有人发?工作机会是多了还是少了?连银行都开始变得保守了,那你还乐观得起来吗?
第二,控制好自己的负债节奏。以前我们贷款是因为对未来有信心,现在银行自己都开始绕着零售贷款走了,说明他们也知道居民部门的信贷已经靠不住了。这时候,你要是还背着房贷、信用贷,那么接下来的日子就千万别乱动,稳住现金流才是最重要的。什么“马上大宽松,楼市要反弹”之类的内宣话术,听听就好,别当真。
还有第三,看紧你的现金和饭碗。银行现在把钱投给谁?投给有担保的、政策兜底的单位,比如国有企业,比如政府专项扶持的高科技行业。而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早就不应该再奢望会被政策所“照拂”了。说实在的,现在在中国,你越不折腾,你越可能熬过这个寒冬;你越积极、越上进,越可能成为时代洪流下的“弃子”。大家可千万要记住这一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