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东风汽车集团股份(00489.HK)股价跌至 4.32 港元,较 2024 年高点下跌超 30%,市值缩水至不足 600 亿港元。这一现象折射出资本市场对其转型前景的担忧。数据显示,2024 年东风汽车累计销量 189.59 万辆,同比下滑 9.2%,其中合资品牌销量占比仍高达 58.3%,自主品牌虽增长 26.4% 至 43.89 万辆,但与 “三年行动” 目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合资业务的持续萎缩成为核心痛点。东风日产、东风本田等主力合资品牌销量连续 4 年下滑,2024 年东风日产销量同比下滑 12.7% 至 63.12 万辆,东风本田更是暴跌 29.2% 至 42.82 万辆。这种 “合资依赖症” 在自主品牌崛起的浪潮中显得尤为致命 ——2024 年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已达 63.4%,而东风合资品牌份额从 2020 年的 51.1% 骤降至 28.8%。更严峻的是,合资板块利润贡献从 2017 年的 135.7 亿元降至 2024 年的 4.36 亿元,曾经的 “现金奶牛” 已沦为转型包袱。
研发投入与市场转化的错位
东风汽车 2024 年自主品牌研发投入强度达 7.5%,新增发明专利授权 1800 件,累计有效专利 2.44 万件,在氢燃料电池、车规级芯片等领域取得突破。但其新能源市场占有率仅 5.5%,远低于比亚迪(32.6%)、特斯拉(12.8%)等竞争对手。以岚图汽车为例,尽管销量增长 70% 至 8.57 万辆,但与理想(37.6 万辆)、蔚来(16.2 万辆)相比仍有明显差距。这种 “技术领先但市场滞后” 的悖论,暴露出产品定义与用户需求的脱节。
智能化布局的战略摇摆
东风虽构建了 “天元智能” 技术体系,推出 L2 + 级智能驾驶系统,并与华为合作开发智能座舱,但在关键领域仍显保守。例如,其高端品牌猛士 917 虽搭载双电机两档电驱动总成,却未标配激光雷达,而同期上市的小米 SU7 已实现城市 NOA 功能。更值得玩味的是,东风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商业化应用主要集中于港口物流等 B 端场景,乘用车领域的用户渗透率不足 30%,与小鹏(78%)、特斯拉(65%)形成鲜明对比。
供应链整合的效率瓶颈
尽管东风通过车规级芯片创新联合体量产首款国产 MCU 芯片 DF30,并实现 IGBT 模块国产化替代,但在核心部件成本控制上仍落后于比亚迪。以电池为例,东风与欣旺达合资的动力电池项目产能仅 22GWh,而比亚迪刀片电池产能已达 600GWh,规模效应导致东风单车电池成本高出约 15%。这种供应链短板在价格战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下尤为致命 ——2025 款东风奕派 eπ007 起售价 11.59 万元,虽低于特斯拉 Model 3,但与比亚迪海豹(12.98 万元起)相比并无明显优势。
合资业务的价值重估
面对合资品牌的持续萎缩,东风需重新定义合作模式。参考广汽集团与丰田的 “技术换市场” 策略,可推动东风本田、东风日产引入本田 e:NS、日产 Ariya 等纯电平台技术,并探索合资自主品牌的可能性。例如,东风日产可借鉴启辰品牌的成功经验,推出针对下沉市场的电动车型,利用合资体系的渠道优势快速铺开市场。
自主品牌的精准定位
东风需打破 “多品牌内耗” 的困局,聚焦核心品牌的差异化竞争:
岚图:对标理想汽车,强化家庭用户场景,推出增程式 MPV 车型,争夺 30-40 万元市场;
东风奕派:以 “科技普惠” 为核心,复制 eπ007 的爆款逻辑,在 15-20 万元市场与比亚迪秦 PLUS、吉利银河 L6 正面竞争;
东风纳米:深耕 10 万元以下市场,推出续航 400km 以上的国民电动车,通过 “极致性价比 + 央企品质” 抢占县域市场。
技术生态的跨界融合
加速与科技企业的深度合作是破局关键。例如,与小米的代工合作可借助其智能生态优势,提升车机系统的用户粘性;与华为的联合研发可补足自动驾驶短板,推动 L4 级技术的商业化落地。更重要的是,需构建开放的技术平台,通过 “软件定义汽车” 模式实现盈利模式转型 —— 参考特斯拉 FSD 订阅服务,东风可推出智能驾驶功能付费升级,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体制机制的市场化改革
东风作为央企,需打破传统国企的层级壁垒,建立更灵活的决策机制。例如,借鉴长安汽车 “北斗天枢” 计划的项目制管理,将车型开发权下放至项目经理,实施 “对赌” 激励机制,将团队薪酬与产品销量、利润强挂钩。同时,可探索混改模式,引入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如小米、宁德时代等产业链伙伴。
人才结构的数字化转型
传统汽车人才占比过高已成为转型桎梏。东风需加大 AI、大数据、软件算法等领域的人才引进,实施 “博士倍增” 计划,同时通过 “人才飞地” 模式吸引一线城市高端人才。更重要的是,需重塑企业文化,从 “制造思维” 转向 “用户思维”,建立以数据驱动的用户运营体系。
资本运作的创新突破
面对新能源转型的巨额资金需求,东风需拓宽融资渠道:
资产证券化:分拆岚图、猛士等子品牌独立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
供应链金融:依托核心企业信用,通过应收账款证券化缓解供应商资金压力;
绿色金融:发行碳中和债券,专项支持氢燃料电池、智能网联等前沿技术研发。
东风汽车的转型困局本质上是传统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的典型缩影。其破局关键在于在技术投入与市场回报、合资依赖与自主创新、体制约束与机制灵活之间找到动态平衡。正如东风公司董事长竺延风所言:“转型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东风需以 “技术攻坚” 为矛,以 “战略重构” 为盾,在产业变革的洪流中蹚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突围之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