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中年人看懂了电动车新规:这不是管理,是掀桌子

最近电动车、三轮车圈出了个大事儿,说是要搞什么“3查2禁1扣车”,全国山河一片“严”。

这事儿,表面上看是查车,为了安全,为了市容,为了你好我好大家好。但讲真,我一个中年人看,这背后是另一场你死我活的“掀桌子”。上面不装了,摊牌了,就是要对马路上那些野生的、放飞的、堪比异形坐骑的电动载具,来一场闪电战,一场自上而下的格式化。

我一个中年人看懂了电动车新规:这不是管理,是掀桌子-有驾

先说这个“查改装”。什么是改装?无非就是外卖小哥觉得电池不够用,自己并了两块;上班族觉得新国标那个龟速是在侮辱打工人的时间,偷偷解除了限速。这叫改装吗?这不叫改装,这叫为了活着。新国标那套逻辑,本质上是把一个生产力工具,强行降维成了一个玩具。现在好了,不光要把你的“屠龙宝刀”变回“新手木棍”,还要罚你2000块。这就好比你辛辛苦苦修仙,刚练出点名堂,天劫下来了,一道雷把你打回炼气期,还告诉你,对不起,你根骨清奇的样子不符合规定,请自废修为。

简直就是抢钱!

然后是非法营运。这个就更有意思了。用电动三轮车载客拉货,在很多城市的毛细血管里,就是刚需。我以前还真坐过这种黑车三轮,讲真,那大哥的车技比我开特斯拉的同事要好,突出一个随心所欲。现在一刀切,要运营执照。这逻辑没错,但问题是,你给了人家办执照并且能盈利的通道了吗?没有。这就是典型的“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最好的防守不是金钟罩铁布衫,是直接把餐厅爆了,大家谁也别吃了,都回家饿着。要么成仙,要么成盒,没有中间态。

我一个中年人看懂了电动车新规:这不是管理,是掀桌子-有驾

最魔幻的,是关于充电和酒驾的定义。

楼道里充电,确实危险,这个没得洗。之前杭州那个事儿,看得人头皮发麻。所以现在小区里都装了几个能量方碑,一小时一块钱,跟吸血一样。你看,解决方案永远是通向另一个生意。这不叫管理,这叫商业模式闭环。老百姓不傻,一算账,还是觉得自家插座更亲切,于是游击战又开始了。

而酒驾,更是把品牌玄学那套玩明白了。你喝了酒,骑一个符合国标的、慢悠悠的电动自行车,没事。但你要是骑一个超标的,对不起,你就是机动车,酒驾,拘留。这玩意儿就成了“薛定谔的机动车”,需要它承担责任的时候,它比谁都机动;需要它享受路权的时候,它就是个自行车。这种灵活的身份定义,三体人看了都得重启系统,想不通这里的物理法则。

其实所有问题的核心,都指向了那个最终审判:非标车。

过渡期一过,你手里的车就是一块废铁。这是什么?这是强制消费升级。跟几年前家电下乡一个路数,只不过这次更狠,不升级就直接没收。广东汕头,安徽霍邱,一个接一个,临时牌照就是一张死亡倒计时通知单。

所有人都被逼到了墙角。要么你花大几千,买一台“合法”的、跑不快的、续航短的压缩毛巾;要么你就彻底告别两轮出行。

说到这,我就想起自动驾驶。现在一帮车企,天天吹自己的自动驾驶多牛逼,Lidar多少线,算力多少Tops,能识别八百里外的可乐罐。我说这都是不务正业,整些花里胡哨的。自动驾驶的关键根本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你把一套自动驾驶系统,扔到早高峰的菜市场门口,让它在无数逆行、加塞、横穿马路、长相酷似装甲车的老头乐军团中,跑一个小时不出事故,这才能叫毕业。只要大爷躺得快,你的所有算法都得认栽。

我一个中年人看懂了电动车新规:这不是管理,是掀桌子-有驾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拿老头乐去碰瓷自动驾驶,这个比喻多少有点不讲武德,但你仔细想想,又特别有道理。因为实验室里的最优解,在现实的混沌草台班子面前,一文不值。

我一个中年人看懂了电动车新规:这不是管理,是掀桌子-有驾

现在对电动车的围剿,就是典型的实验室思维在管理现实世界。规则制定者觉得,我把参数都给你卡死了,你就安全了,城市就美观了。他们没想过,那个送快递的大哥,他需要的是更长的续航;那个接孩子的妈妈,她需要的是一个能挡雨的棚子。这种需求不会因为一纸禁令而消失,只会转移。

我一个中年人看懂了电动车新规:这不是管理,是掀桌子-有驾

说白了,这场运动,是一场关于“标准”的权力战争。谁定义了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过去那个野蛮生长的时代,那个普通人可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时代,结束了。现在,你只能在给定的几个选项里,做一个“乖巧”的消费者。

所以说,规则就是这么个规则。要么你就乖乖掏钱升级,换个新国标车,办好牌照,小心翼翼地在指定区域充电,骑得比共享单车快不了多少。

要么……你就只能骑得比交警的摩托更快。

就问你怕不怕?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