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拟两年内停用中国产零件,中国供应链迎来转型关键期

最近不少朋友在聊特斯拉供应链“去中化”的事,标题都挺吓人,什么“卸磨杀驴”、“过河拆桥”,情绪渲染得特别到位。

每次看到这种宏大叙事,我总习惯性地往后退一步,先不急着站队,而是想找个历史的后视镜来看看,太阳底下是不是真有这么多新鲜事。

捋了一下,这剧本,我好像四十年前就看过。

上世纪80年代,全球汽车市场的“王者”不是特斯拉,而是丰田、本田这些“浓眉大眼”的日本公司。

特斯拉拟两年内停用中国产零件,中国供应链迎来转型关键期-有驾

它们凭借着省油、耐用和极致的成本控制,把底特律的三大巨头(通用、福特、克莱斯лер)打得节节败退。

美国汽车工会天天上街抗议,议员们在国会山砸日本收音机,那场面,比现在热闹多了。

然后呢?

熟悉的配方来了。

先是“自愿出口限制”,要求日本车企每年卖到美国市场的车不能超过一定数量。

紧接着就是关税大棒,威胁要对进口日本车征收惩罚性关税。

你猜日本车企是怎么应对的?

是发表声明谴责对方“贸易保护主义”?

还是呼吁国民抵制美国货?

都不是。

丰田们做了一个极其务实的选择:打不过,就加入。

从1982年本田在俄亥俄州建立第一家工厂开始,日本汽车制造商们纷纷涌入美国中西部的“铁锈地带”,建厂、拉生产线、雇佣美国工人。

这个过程,在财经史上被称为“Transplants”,也就是“移植工厂”。

特斯拉拟两年内停用中国产零件,中国供应链迎来转型关键期-有驾

当然,光建个组装厂还不够。

美国人很快发现,这些工厂的核心零部件,比如发动机、变速箱,还是从日本运过来的,自己只赚个辛苦的组装费。

于是,新的政策压力又来了,要求提高“本地化采购率”。

日本车企怎么办?

继续妥协。

他们开始说服、甚至“胁迫”自己在日本的供应链伙伴,比如电装(Denso)、爱信(Aisin),一起组团去美国建厂,把整个配套体系都搬过去。

你看,历史是不是惊人地相似?

把“80年代的日本”换成“今天的中国”,把“丰田本田”换成“特斯拉供应链”,把“自愿出口限制”换成《通胀削减法案》(IRA),故事的内核几乎一模一样。

我们来算一笔账,一笔纯粹的经济账,不掺杂任何情绪。

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规定,一台新能源车想要拿到7500美元的联邦补贴,它的电池组件和关键矿物必须有一定比例来自北美或与美国有自贸协定的国家。

这个比例还在逐年提高。

7500美元是什么概念?

对于一辆售价4万美元的Model 3,这相当于一笔接近20%的巨额折扣。

在竞争已经白热化的美国市场,这笔钱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决定生死的“续命钱”。

特斯拉拟两年内停用中国产零件,中国供应链迎来转型关键期-有驾

如果你是马斯克,一边是“背信弃义”的道德指责,另一边是每年几十上百亿美元的真金白银和市场份额,你怎么选?

这道题,对于任何一个理性的商人来说,都是送分题。

所以,特斯拉要求供应商“去中化”,本质上不是一个情感选择,甚至不是一个主动的战略选择,而是一个被动的、为了生存和利润最大化而必须执行的“合规”动作。

它不是在“杀驴”,它只是在遵守游戏规则,只不过这次的游戏规则,对我们这边的玩家不太友好。

把这件事定性为“背叛”,其实是抬高了商业世界的道德水位,也低估了政策的驱动力。

跨国公司就像水里的浮萍,政策的风往哪边吹,它们就得往哪边漂。

今天风向是全球化、降成本,它们就把供应链伸向中国;明天风向是“本土化”、“安全可控”,它们就得忍痛把供应链迁到墨西哥或者东南亚。

这里面没有太多忠诚可言,只有一张张冷冰冰的财务报表。

那么,这对我们的供应商意味着什么?是灭顶之灾吗?我觉得也未必。

首先,这个“去中化”主要针对的是供给北美工厂的零部件。

特斯拉的上海工厂,以及未来可能在其他地区扩张的工厂,依然会深度依赖中国供应链。

上海工厂去年贡献了特斯拉全球一半的产量,这个基本盘短期内是动不了的。

毕竟,在效率、成本和产业集群方面,中国供应链的优势依旧是断层式的。

特斯拉拟两年内停用中国产零件,中国供应链迎来转型关键期-有驾

其次,这也是一次“压力测试”,会倒逼我们那些有实力的供应商加速“出海”。

就像当年跟随丰田去美国的日本零件厂一样,中国的宁德时代、三花智控们,现在也面临同样的选择。

去墨西哥、去匈牙利建厂,靠近自己的大客户,把“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技术,全球制造”。

这个过程肯定痛苦,要“填很多坑”,但一旦走通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全球竞争力也会上一个台阶。

你看,福耀玻璃早就把这套玩明白了。

说到底,我们得习惯一个“新常态”:那个可以安安稳稳在国内接订单,“一招鲜吃遍天”的全球化黄金时代,可能真的结束了。

未来的商业竞争,不再是单纯的产品和技术之争,而是“产业链生态”的全方位对抗。

你的供应链必须更有韧性,能像乐高积木一样,根据不同市场的法规政策,随时进行拆分和重组。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看清这一点,可能比纠结于“谁对谁错”的情绪更有意义。

这意味着,投资逻辑也需要改变。

过去我们看一家公司,可能更关心它的技术壁垒和市场份额。

未来,我们可能需要多问一个问题:它的供应链,够不够“狡兔三窟”?

它有没有能力在不同的地缘政治板块里,都建立起自己的“备份”?

商业世界就是这样,永远没有一成不变的赢家,只有不断适应变化规则的玩家。

与其抱怨对手不讲武德,不如抓紧时间,把自己练得更强壮、更灵活。

共勉共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