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创新与过度复杂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如今的汽车本质上就是装在车轮上的电脑,数字界面取代了传统的按钮和旋钮。
虽然技术进步提升了安全性、效率和娱乐性,但并非所有实现都生而平等。一些制造商已经掌握了直观设计的艺术,创造出无论用户技术水平如何都能感觉自然且易于访问的界面。
其他人则优先考虑尖端功能而不是可用性,导致系统菜单复杂、响应迟缓、学习曲线陡峭,令驾驶员感到沮丧。
这种区别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因为车载技术已成为购买决策的决定性因素。JD Power 的一项研究发现,56% 的买家在选择车辆时会考虑其科技配置,许多人愿意为了获得更好的数字体验而更换品牌。
车辆技术集成的质量可以决定拥有车辆的体验,影响从日常通勤到长途旅行的一切。
在这项综合分析中,我们探讨了五种体现用户友好型技术集成的车辆,其中创新增强而不是阻碍了驾驶体验,并将它们与五个复杂性掩盖便利性的例子进行了对比。
无论您是技术爱好者还是仅仅寻找一辆不需要工程学位即可操作的车辆,本指南都将帮助您应对日益复杂的汽车技术世界。
5款配备人性化科技的汽车
这些精心设计的车辆优先考虑直观的界面和逻辑控制布局,使驾驶员能够快速访问重要功能,而不会分散对前方道路的注意力。
他们的技术无缝融入驾驶体验,通过组织良好的菜单、灵敏的触摸屏和用于关键功能的周到的物理按钮提供真正的便利。
即使不太懂技术的司机也会发现这些系统易于使用且有用,这证明高级功能不需要工程学位即可在日常驾驶情况下有效运行。
1.丰田凯美瑞
丰田凯美瑞在科技进步与用户友好操作之间取得完美平衡,堪称典范。尽管许多制造商急于淘汰物理控制,但丰田在凯美瑞身上却秉持着深思熟虑的混合设计理念,在保留关键功能的触觉按钮和旋钮的同时,将其与数字元素无缝集成。
凯美瑞技术套件的核心是丰田最新一代的信息娱乐系统,其配备的 9 英寸触摸屏反应灵敏,占据了中央控制台的大部分空间,但又不会显得过于突兀。
界面采用逻辑清晰的磁贴式布局,图标醒目醒目,最大程度地减少驾驶时的干扰。与那些将常用功能隐藏在子菜单中的系统不同,凯美瑞只需轻点一两下即可访问空调控制、音响调节和导航功能。
这种设计理念延伸到音量和温度控制功能的标准物理旋钮,这些旋钮受益于触觉反馈和肌肉记忆。
语音识别是凯美瑞另一个出色的功能。丰田显著改进了自然语言处理功能,使驾驶员能够以对话的方式发出指令,而无需记住特定的语法。
请求“查找最近的加油站”或“给妈妈打电话”,系统会迅速做出反应,而不会出现更复杂系统中常见的令人沮丧的误解。
标准无线 Apple CarPlay 和 Android Auto 对此功能进行了补充,它们保留了原生界面,而不是笨拙地集成到丰田的生态系统中。
凯美瑞的仪表盘体现了清晰度,在大多数装饰中,可定制的 7 英寸显示屏位于模拟仪表之间(更高装饰中提供完整的 12.3 英寸数字显示屏)。
这种设置以易于理解的格式呈现关键信息,并包含周到的细节,例如不同驾驶模式的颜色编码以及根据紧急程度按比例升级的渐进式警报。抬头显示器将速度、导航方向和安全警报直接投射到驾驶员的视线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视线从道路上移开的需要。
丰田Safety Sense 2.5+ 套件展示了如何以简洁的方式实现先进技术。诸如带行人检测的预碰撞制动、动态雷达巡航控制以及带转向辅助的车道偏离警报等功能,均在后台谨慎运行,仅在必要时进行干预。
这些系统的控件在触摸屏的安全菜单中按逻辑顺序排列,可以通过简单的切换(而不是复杂的子菜单)来调整灵敏度或切换功能。
或许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凯美瑞的用户手册中有关技术的部分大约占其豪华车竞争对手的一半页数,这反映了丰田致力于不需要广泛研究的直观设计。
软件更新通过汽车内置的蜂窝连接自动进行,无需访问经销商或进行复杂的用户干预。
周到的物理控制、合理的屏幕布局、有效的语音识别和不显眼的驾驶辅助相结合,使凯美瑞的技术套件可供所有年龄和技术熟练程度的驾驶员使用,证明了尖端功能不必以牺牲可用性为代价。
2.马自达CX-5
马自达CX-5 代表了汽车行业痴迷于触摸的发展轨迹的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对比,它秉承了以驾驶员为中心的理念,优先考虑人体工程学和最小干扰,而不是华丽的屏幕和臃肿的功能。
马自达的方法源于广泛的人机界面研究,最终设计出一套围绕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如何与技术互动的系统。
CX-5 独特用户体验的核心在于其指挥官控制旋钮,其位置恰到好处,驾驶员的手自然地放在中控台上。这种触觉界面可以精准地浏览菜单,无需视觉注意,也无需像触摸屏那样在颠簸的路面上进行精确的手指移动。
旋钮通过轻柔的卡扣提供令人满意的物理反馈,并辅以导航、音乐和主屏幕等常用功能的快捷按钮。这种物理控制方案有助于驾驶员形成肌肉记忆,最终仅通过触摸即可完成系统操作。
10.25英寸宽屏显示屏位于仪表盘顶部,拥有最佳视角,使信息更接近驾驶员视线,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视线偏离路面的时间。与以触摸屏为中心的系统不同,马自达特意将屏幕放置在手臂伸手可及的位置,鼓励驾驶员使用旋钮。
该界面采用简洁的水平布局,字体清晰,配色柔和,减少了视觉混乱和认知负担。动画效果细腻而有目的性,而非浮夸的干扰。
CX-5 中的语音识别优先考虑可靠性而不是广度,专注于高精度地执行常用命令,而不是尝试处理在现实世界条件下经常失败的复杂自然语言处理。
该系统能够通过音频和视觉反馈快速响应指令,保持驾驶员对交互的信心。这种务实的语音控制方法承认了当前的技术局限性,而不是过度夸大其词。
空调控制系统保留了专用的物理按钮和旋钮,并加入了触觉差异,无需将视线从路面移开即可进行调节。马自达的研究表明,与物理控制装置相比,触摸式空调控制系统可将视线从路面移开的时间延长高达 400%。
同样,音量旋钮和基本音频控制保持物理形式,承认某些功能受益于直接操作而不是数字抽象。
CX-5 的主动驾驶显示器(马自达的平视显示器)将关键信息直接投射到驾驶员的视野中,包括当前速度、导航方向和安全警报。
该系统使用精确的颜色区分和空间排列来传达信息优先级,紧急安全通知与常规信息有明显区别。
马自达的软件更新方式也体现了类似的周到。马自达并没有持续不断地更改界面,迫使用户重新学习,而是采取渐进式改进,在增强功能的同时保持操作的一致性。
这一理念认为,与消费电子产品不同,汽车接口必须在安全关键情况下保持持续可操作。
CX-5 的技术实施体现了“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专注于完善基本功能,而不是让用户为很少使用的选项而感到不知所措。
通过优先考虑人体工程学、最小干扰和一致性操作而不是触摸屏最大化,马自达创建了一个增强而不是损害驾驶体验的系统,特别吸引那些将驾驶视为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的人。
3.起亚Telluride
起亚Telluride 不仅凭借其宽敞的内部空间和精致的驾驶动力赢得了价值领袖的声誉,还凭借其出色的技术实施赢得了声誉,该技术实施无需高级学习曲线即可提供高级功能。
起亚的方法结合了直观的布局、响应式硬件和周到的功能集成,使每个人都能使用先进的技术。
Telluride 用户体验的核心在于双屏配置,它在数字控制和物理控制之间实现了理想的平衡。12.3 英寸的触摸屏信息娱乐显示屏拥有清晰的图像和直观的菜单结构,采用卡片式布局,将相关功能按逻辑分组。
与需要多次触摸才能访问常用功能的竞争对手不同,Telluride 的系统将气候、音频、导航和电话控制放在屏幕底部的固定快捷栏上,无论用户当前正在查看哪个菜单,都可以一键访问。
与触摸屏相得益彰的是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物理按钮和旋钮,用于实现常用功能。音量和调音旋钮提供触觉反馈,而专用的空调控制按钮则无需进入触摸菜单即可进行调节。
这种混合方法承认,某些交互方式通过物理控制会更加直观,尤其是在驾驶时。方向盘控制也遵循类似的原则,其可自定义的按钮允许驾驶员分配最常用的功能,以便快速访问。
Telluride 的语音识别系统因其自然语言处理能力而值得一提。该系统无需用户输入具体的指令,就能理解诸如“我冷”之类的对话请求,从而调整空调设置,或“查找目的地附近的咖啡店”来进行导航。
这种灵活性消除了反复改写命令的挫败感,直到系统理解不太复杂的实现中的常见痛点。
起亚的 UVO 连接服务平台展示了类似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通过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提供远程启动、气候控制、车辆定位和诊断信息,其界面与车内体验一致。
与更复杂的远程信息处理系统不同,UVO 通过清晰的说明引导用户完成初始设置,并提供通俗易懂的功能解释,无需用户具备技术知识。
Telluride 的驾驶辅助技术套件(高速公路驾驶辅助)体现了如何在不产生过大复杂性的情况下实现高级功能。
该系统将自适应巡航控制与车道保持辅助和基于导航的速度调节相结合,但其操作仍然直观,通过仪表盘上清晰的视觉指示器和通过方向盘控制的直接激活。
这些系统的设置可以通过专用的驾驶辅助菜单轻松调整,并且每个功能都有清晰的说明。
也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起亚在更新过程中保持了软件的一致性,避免了迫使用户在每次更新时重新学习系统的彻底的界面变化。
当通过无线更新添加新功能时,它们会附带交互式教程,指导用户使用功能,而无需人工咨询。
特柳赖德技术实施的突出之处在于起亚显然明白技术应该为用户服务,而不是相反。
通过专注于逻辑组织、一致的行为、清晰的反馈以及物理控制的周到集成,起亚创造了一种技术体验,这种体验不仅在提供的功能上感觉优质,而且在访问这些功能的轻松程度上也感觉优质,证明了先进的技术和用户友好性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概念。
4.现代Ioniq 5
现代 Ioniq 5 代表了汽车技术的一种新方法,它从第一原理重新构想了电动汽车界面,而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控制数字化。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电动汽车市场中,Ioniq 5 脱颖而出的关键在于其精湛的技术与卓越的易用性,彰显了尖端技术并不一定意味着复杂。Ioniq 5 的双 12.3 英寸显示屏营造出全景数字驾驶舱,却不会像某些竞品屏幕那样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这种平衡的关键在于现代对信息的周到细分:仪表盘专注于驾驶相关数据,具有可定制的布局以适应不同的驾驶模式,而中央信息娱乐屏幕通过逻辑结构的菜单系统处理次要功能。
这种清晰的分离避免了系统中常见的认知超载,因为系统试图同时显示过多的信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现代的情境界面设计,它能够根据车辆状态预测用户需求。
例如,当接近充电站时,屏幕会自动提供充电选项并显示电池预处理状态,而无需驾驶员输入。
同样,空调控制界面在首次触摸时会展开,优先显示常用功能,仅在需要时才显示更精细的控制。这种渐进式的展现方式在保持界面简洁的同时,也方便用户访问高级功能。
物理控制在最重要的位置被巧妙地保留了下来。纤薄的触摸式气候控制面板乍一看似乎迎合了存在问题的全触控趋势,但现代汽车已融入触觉反馈,无需视觉注意即可确认按钮按下。
同时,关键功能保留了物理控制:屏幕下方有一排专用的快捷按钮,可一键访问导航、媒体、电话连接和车辆设置,而传统的控制杆可处理转向信号和雨刷功能,其中肌肉记忆和触觉反馈至关重要。
Ioniq 5 的充电管理系统展现了如何通过周到的设计,让复杂的功能变得触手可及。该系统的界面没有向用户灌输专业的充电术语,而是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可视化的界面来传达充电状态、预计完成时间和能耗模式。
用户可以通过类似于熟悉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日历界面轻松地安排在非高峰电价期间充电,从而使原本复杂的功能变得易于理解。
增强现实导航代表着另一项通过直观操作实现的技术飞跃。该系统并非仅仅显示方向箭头,而是将导航指令叠加在前方道路的实时摄像头画面上,在需要转弯的位置精准地放置虚拟方向标记。
这种将信息空间映射到现实世界的方式,减少了在屏幕和道路之间来回切换时通常需要的心理转换。Ioniq 5 的智能手机集成功能超越了标准的 Apple CarPlay 和 Android Auto,它提供了数字钥匙功能,仅使用智能手机即可解锁、启动车辆,甚至自动泊车。
尽管这些功能背后的技术复杂性,但通过精心设计的应用程序工作流程逐步指导用户,用户体验仍然很简单。
或许最能说明问题的是现代汽车的无线更新方式。它不会对界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动,让用户感到困惑,而是通过交互式演示来展示新功能和变化。
现代汽车认识到,车辆界面需要一致性,而消费电子产品则往往注重界面的新颖性,这表明现代汽车理解汽车技术必须优先考虑可靠性和可预测性以及创新性。
通过专注于情境感知、一致行为、适当的物理控制和引导功能发现,Ioniq 5 创造了一种先进的技术体验,让人感觉直观而不是令人生畏,证明了电动汽车革命可以增强而不是复杂化驾驶体验。
5.斯巴鲁森林人
斯巴鲁森林人将全天候性能与注重功能而非外观的实用技术相结合,培养了一批非常忠诚的追随者。
尽管其技术实现缺乏一些竞争对手的视觉效果,但 Forester 展示了如何通过周到的集成创建一个让技术爱好者和传统主义者都能立即理解的界面。
斯巴鲁的 STARLINK 信息娱乐系统配备在大多数 Forester 装饰的 8 英寸触摸屏上,它避开了当前设计趋势中常见的平板电脑式比例,而是采用了与仪表板自然融合的尺寸和纵横比。
这种尺寸限制使得触摸目标能够保持适当的间距,从而降低驾驶时成功交互所需的精度。界面采用简洁的网格布局,关键功能位置保持一致,从而帮助用户培养空间记忆,从而降低对视觉聚焦的需求。
物理控制体现了斯巴鲁对实际可用性的理解。空调功能保留了专用的按钮和旋钮,这些按钮和旋钮形状独特,纹理清晰,仅需触摸即可操作。
方向盘保留了实体按键,并采用触觉区分,无需低头即可执行指令。音量和调音旋钮阻力适中,即使在颠簸的林道上也能精准调节,避免触摸屏的精准度下降。
对物理控制的承诺反映了斯巴鲁的认识,即其客户经常在具有挑战性的条件下驾驶,而纯触摸屏界面会出现问题。
森林人的驾驶辅助技术,即 EyeSight,也体现了类似的实用主义。斯巴鲁并没有将这些功能隐藏在复杂的菜单之后,而是为车道保持和自适应巡航等常用功能提供了专门的按钮。
该系统通过仪表盘上简单的视觉指示器和柔和的听觉提示来传达其状态,避免了复杂实施中常见的信息过载。当需要干预时,警报强度会按逻辑顺序逐步升级,从而形成直观的紧急程度分级。
Forester 的语音识别注重可靠性而非广度。该系统并非试图理解所有可能的自然语言变体,而是擅长精准处理一组定义明确的导航、电话和音频控制命令。
与那些试图扩大功能范围但结果不一致的系统相比,这种集中式方法可以提高常见任务的成功率。
森林人最独特的技术特征或许是位于仪表盘顶部的辅助信息显示屏。这块独立的屏幕可以显示诸如气候状态、全轮驱动动力分配和测斜仪读数等重要信息,而不会扰乱主界面。
这个用于持久信息的专用空间承认,无论主屏幕上显示什么,某些数据都应该保持可见,这对于受益于持续访问车辆状态的越野爱好者来说是一个贴心的举动。
软件更新体现了斯巴鲁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更新并非强制在每次迭代中对界面进行彻底的改变,而是在保持一致性操作的同时,逐步改进。
新功能的出现伴随着清晰的功能解释,而不是假设用户发现,这表明汽车不应该像消费电子产品那样需要不断地重新学习。
Forester 与智能手机集成的方式同样优先考虑可靠性而非尖端功能。Apple CarPlay 和 Android Auto 的实现侧重于稳定的连接和一致的性能,而不是支持所有可能的应用程序交互。
这种克制的方法确保核心功能在各种条件下都能可靠地运行,这对于注重冒险的斯巴鲁客户群来说是优先考虑的。
通过强调物理控制保留、一致的界面组织、可靠的核心功能以及周到的信息分离,Forester 创造了一种支持而不是主导驾驶体验的技术体验。
对于那些将汽车视为工具而非技术展示的车主来说,这种平衡的创新方法恰好代表了现代功能和永恒可用性的完美结合。
五款技术过于复杂的汽车
这些令人沮丧的车辆将基本功能隐藏在层层令人困惑的菜单和不直观的控制之下,将调整气候设置等简单任务变成了分散注意力的寻宝活动。
尽管这些系统功能先进,但过于复杂,需要驾驶员仔细研究手册,而且由于驾驶员需要通过多个屏幕进行基本操作,因此会分散注意力,造成危险。
工程学上更注重功能数量而非可用性,这导致强大的技术通过不必要的复杂性和陡峭的学习曲线降低了驾驶体验。
1.梅赛德斯·奔驰S级
梅赛德斯-奔驰 S 级轿车长期以来一直是汽车行业的技术旗舰,其推出的功能经常在多年后逐渐普及到主流车型。
然而,最新一代产品表明,当设计优先考虑“惊喜因素”而不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功能时,即使是最先进的技术也会变得极其复杂。
S级轿车复杂程度的核心在于其庞大的MBUX Hyperscreen系统,这块56英寸的弧形玻璃面板上,包含三个独立的显示屏,横跨整个仪表盘。虽然视觉效果令人惊艳,但如此庞大的数字屏幕却带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信息过载。
该系统可以在其屏幕上同时显示多达 27 种不同的小部件、图标和控件,这会产生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克服的认知负担,这正是驾驶员在驾驶车辆时应该避免的。
甚至梅赛德斯的研究也表明,大多数驾驶员只使用了不到 40% 的可用功能,但所有功能仍然始终可见,争夺注意力。
通过“嘿,梅赛德斯”这句话即可激活语音控制,它试图简化交互,但却带来了自身的问题。该系统对自然语言处理的追求超出了其实际能力,导致预期与实际表现之间存在差距。
尽管市场声称具有对话能力,但命令通常需要特定的措辞,并且在正常对话过程中,当说出类似于唤醒词的短语时,系统经常会无意中激活。
更成问题的是,语音助手试图控制几乎所有车辆功能,包括那些可以通过物理控制更有效地管理的功能,这是技术寻求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典型案例。
S级轿车的触觉反馈触摸屏控制功能体现了另一个用心良苦却问题重重的实现方式。方向盘配备了触控面板,可以响应滑动和轻敲,但却缺乏无需目视确认的物理定位装置。
实际上,这需要驾驶员低头确认输入是否成功,从而增加了视线偏离路面的时间。同样,中控台上的触摸板控制器提供的导航精度不如上一代的旋转拨盘,导致选择错误频发,尤其是在不平坦的路面上。
或许最能体现奔驰S级科技感的,就是其氛围灯的设计。车内配备了250个可独立控制的LED灯珠,遍布整个座舱,并可通过64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基色和无限的渐变组合进行个性化定制。
虽然理论上令人印象深刻,但该系统需要浏览七个独立的菜单屏幕才能完全调整,而且选项隐藏在不直观的分类中。这种复杂性使得原本简单的个性化功能变成了需要经销商演示和人工咨询的任务。
驾驶辅助套件同样面临功能泛滥而缺乏相应简化的问题。奔驰S级提供了21个独立的安全和辅助系统,每个系统都拥有多种灵敏度设置和交互偏好。
该用户手册用了 43 页来解释这些系统的操作和配置,比前几十年的许多整车手册还要多。
尽管拥有如此丰富的辅助功能,但用户测试表明,许多车主要么误解了系统功能,要么由于对正确操作感到困惑而完全禁用了高级功能。
软件更新在提供新功能的同时,通常会在几乎没有警告的情况下重新组织界面元素和工作流程模式,迫使用户重新学习基本操作。
梅赛德斯自豪地宣称 S 级轿车每季度都会进行重大更新,但每次更新都会改变菜单结构和控制行为,从而阻碍有助于操作安全的一致肌肉记忆的形成。
2.宝马iDrive 8
宝马(BMW ) 最新推出的 iDrive 系统是一个警示故事,它表明重新设计曾经直观的界面可能会带来视觉上更令人印象深刻但功能上却有所妥协的用户体验。
虽然第八代 iDrive 拥有尖端功能,但它在宝马iX 和 7 系等车辆上的实施表明技术进步可能会无意中造成不必要的复杂性。
该系统最明显的变化是物理控制的大幅减少,宝马取消了专用的气候控制面板,转而采用触摸屏集成。
以前只需按下一个按钮的功能现在需要多个屏幕交互,迫使驾驶员通过菜单层来执行调整风扇速度或座椅加热等基本任务。
这种数字化迁移与数十年来人类因素研究的结果相矛盾,该研究表明,触觉控制允许在无需视觉注意的情况下进行调整,这是驾驶时至关重要的安全考虑因素。
剩下的几个物理控件已被合并成一种简约的布局,牺牲了差异性来换取美观的整洁,使得它们仅通过触摸很难区分。
宝马的弧形显示面板结合了 12.3 英寸的仪表盘和 14.9 英寸的信息娱乐屏幕,在视觉上令人印象深刻,但也带来了实际的复杂性。
该界面采用基于图块的布局,并带有可单独定制的小部件,理论上可以提供个性化,但却会产生不可预测的信息放置,从而阻碍视觉记忆的发展。
该系统允许广泛的定制,但不提供合理的默认值,让用户在没有指导原则的情况下做出有关信息层次结构的决策。
即使是显示全屏导航地图等基本功能也需要了解导航的“小部件”和“应用程序”版本之间的区别,这是一个不必要的概念层。
iDrive 8 中的语音控制功能只需说“嘿,宝马”即可激活,这体现了雄心勃勃的技术,但却因执行不力而受阻。自然语言系统尝试处理对话命令,但经常出现语音误解或无法识别上下文。
更令人担忧的是,当系统错误地检测到唤醒词时,它往往会打断对话,从而产生“狼来了”的效应,导致许多车主完全禁用该功能
当语音命令成功执行时,系统通常会请求对应该自动进行的基本操作进行确认,从而创建出一种让人感觉不必要的询问而非辅助的交互模式。
控制器旋钮曾是 iDrive 的标志性功能,如今得以保留,但功能却显著减弱。前几代系统将旋钮作为主要输入方式,并在旋转和屏幕导航之间实现了逻辑映射,而新系统则将其视为次要输入方式,在不同屏幕上的行为不一致。
有些功能需要旋转输入,而有些则需要方向倾斜,并且没有视觉提示,无法确定在特定情况下哪种控制方式适用。这种不一致性阻碍了肌肉记忆的形成,而肌肉记忆正是早期 iDrive 版本得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得直观的原因。
或许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宝马重新考虑了 iDrive 8 以触摸为中心的某些方面,该公司的技术开发主管最近承认,在消除物理控制方面“我们做得太过分了”。
根据客户反馈,宝马宣布计划在未来车型中重新引入物理气候控制,这默认了极简主义方法优先考虑设计趋势而不是可用性。
3.特斯拉Model S
特斯拉Model S 在无数方面彻底改变了汽车行业,但其对车载技术的激进做法,尤其是将几乎所有控制装置集中在单个触摸屏上的决定,从人机界面的角度来看仍然存在争议。
虽然特斯拉在开创软件定义汽车概念方面值得称赞,但 Model S 却体现了不受可用性限制的创新会给日常任务带来不必要的复杂性。
特斯拉的简约仪表板以 17 英寸中央触摸屏为主,营造出无可否认的简洁美感,但消除了导致关键控制盲操作的触觉差异。
从挡风玻璃雨刷器到前灯,再到后视镜调节等功能都需要触摸屏交互,即使是瞬间的调整,也迫使驾驶员将视觉注意力从道路上转移开。
这种方法与既定的人为因素研究相矛盾,该研究表明,具有不同形状和位置的物理控制可以通过肌肉记忆和触觉反馈来操作,而触摸屏需要精确的视觉定位,与主要驾驶任务相竞争。
Model S 界面通过频繁的软件更新进一步使问题复杂化,因为软件更新会极大地重新组织控制布局和操作逻辑。
虽然特斯拉车主普遍欣赏功能的不断发展,但这些更新通常没有界面变化的全面记录,从而形成了永久的学习曲线。
一个特别具有说明性的例子是,特斯拉将雨刮器控制装置从转向柱控制杆(几乎所有现代车辆都有这种控制装置)移到隐藏的触摸屏菜单,后来又移到通过触摸屏手动控制的自动模式,每次更改都要求驾驶员重新学习通常在无意识下操作的基本功能。
语音控制功能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改进,但与市场承诺的全面车辆控制相比,仍存在显著的局限性。语音指令需要特定的语法而非自然语言,识别词汇量也较为狭窄,主要侧重于导航和娱乐功能,而无法实现许多车辆控制功能。
这种限制迫使用户回到触摸屏来执行语音控制理论上应该解决的功能,从而抵消了免提操作的潜在安全优势。
特斯拉独特的驾驶员配置文件方法,既展现了其技术实施的潜力,也暴露了其面临的问题。虽然该系统全面保存了从座椅位置到加速响应等各种个性化设置,但访问这些配置文件需要经过多层菜单。
驾驶员之间的切换需要经过多次屏幕交互,这与传统车辆常见的单键配置文件选择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体现了特斯拉界面的普遍模式:高级功能的实现并未相应地简化交互模型。
自动驾驶系统同样融合了先进的技术,但偶尔也会有一些违反直觉的操作。启动该系统需要精确控制方向盘拨杆的拉动时间,不同的拉动时间和顺序会激活不同的辅助级别。
该系统主要通过数字仪表盘上的小图标来传达其状态,驾驶员需要解读细微的视觉提示来确认系统是否已启动。这种极简反馈方式与特斯拉的极简美学理念相符,但却造成了系统状态的模糊性,而这种模糊性在专用的物理控件或清晰的模式指示器中是不存在的。
或许最能体现特斯拉优先考虑技术创新而非可用性惯例的做法,就是在最近的 Model S 更新中用方向盘按钮取代了传统的转向信号杆。
这种通用标准化控制的重新发明需要有意识地思考应该是自动的功能,方向按钮缺乏自动取消机制和触觉反馈,这使得传统转向信号灯可以直观地操作。
这种改变似乎是出于设计差异化而非功能改进的考虑,这表明没有目的的创新只会让驾驶体验变得复杂而不是增强。
4. Rivian R1T
Rivian R1T 因围绕电力推进重新定义皮卡车概念而获得了当之无愧的赞誉,但其以软件为中心的车辆控制方法揭示了汽车初创公司从头开始开发界面时面临的挑战。
尽管硬件令人印象深刻且具有真正的创新,但 R1T 的用户体验表明,当不受可用性原则的约束时,雄心勃勃的技术会产生不必要的复杂性。
R1T 界面策略的核心是一个 16 英寸的中央触摸屏,几乎可以控制所有车辆功能。虽然视觉效果令人印象深刻,但这种集中式设计消除了专门的控制区域,而这些区域可以让驾驶员对不同功能形成空间记忆。
气候控制、驾驶模式和车辆设置都共享相同的触摸表面,需要精确的视觉定位,而不是传统布局策略所促进的区域感知。
屏幕底部边缘的关键控制按钮的放置位置使这个问题更加复杂,因为触摸目标位于容易被手部意外激活的区域,同时需要大幅向下移动
将视线从道路上移开,以进行有意的操作。
Rivian 致力于软件定义功能,其理念也延伸至车辆的基本操作,例如调节后视镜和方向盘位置。这些控件并非放置在元件附近,而是通过直观的映射来调整,从而创建自然的关联,而这些功能需要在触摸屏上进行多层菜单操作。
这种数字抽象迫使驾驶员在脑海中将空间概念转化为软件工作流程,给本应简单的操作带来了认知负担。调整过程中缺乏物理反馈,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因为用户必须不断地通过视觉验证变化,而不是通过触觉控制来感受渐进式移动。
驾驶模式选择凸显了R1T优先考虑技术创新而非操作便捷性的另一个方面。这款卡车提供八种不同的驾驶模式,涵盖从悬架高度到油门响应等各种功能,并通过一个类似地形图的精致图形界面进行访问。
然视觉效果引人入胜,但这种呈现方式需要用户进行解读和精准选择,而非像专用按钮或简单的旋转选择器那样能够立即实现。复杂的可视化方式还会占用宝贵的屏幕空间,而这些空间本可以在实际越野驾驶时显示更即时的相关信息。
Rivian 的档位选择器实施进一步表明了该公司愿意在没有明显可用性优势的情况下重塑既定惯例。
R1T 并未采用将空间位置映射到驾驶模式 (PRND) 的传统换档器,而是采用了柱式切换开关,需要学习与空间记忆分离的新动作序列。
此次重新设计为车辆的基本功能创建了学习曲线,而该功能原本会因行业标准化而变得透明。
类似的改造也适用于车窗控制装置,它放弃了几乎所有现代车辆中都存在的车门安装式布置,转而采用中央控制台定位,从而消除了控制位置和受控元件之间的空间关系。
软件更新虽然带来了真正的功能改进,但其频率和范围却带来了另一层复杂性。R1T 大约每月都会更新一次,界面通常会发生重大变化,需要重新学习基本功能。
虽然 Rivian 提供了记录这些变化的发布说明,但持续的演变需要用户持续关注,这与传统车辆控制的“设置后再忘记”特性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种方法可能对喜欢技术探索的早期采用者有吸引力,但对于寻求交通而不是持续软件关系的主流用户来说却会产生摩擦。
5.奥迪Q8 e-tron
奥迪Q8 e-tron(以前称为 e-tron SUV)表明,即使是老牌豪华汽车制造商,为了追求技术差异化,也会创建不必要的复杂界面。
奥迪的三屏设置包括虚拟驾驶舱仪表显示屏、主信息娱乐触摸屏和辅助气候控制触摸屏,创造了最初令人印象深刻但最终支离破碎的用户体验,需要大量的认知投入才能掌握。
Q8 e-tron 的界面设计最显著的特色在于彻底摒弃了实体温控,转而采用专属的下部触摸屏。该触摸屏需要精准的手指操作,且缺乏触觉反馈,导致驾驶员无法集中注意力于路面状况,而无法进行诸如调节温度或风扇转速等简单操作。
触觉反馈系统试图通过激活时的振动来模拟物理按钮,但这种人工反馈是在输入确认之后而不是在目标获取期间进行的,从而抵消了物理控制提供的许多好处。
这种布局在冬季驾驶时尤其成问题,因为手套材质不同,操作会变得不一致甚至无法进行。菜单在双中央触摸屏上的组织方式会造成不必要的认知碎片化。
功能根据奥迪的内部分类逻辑而不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任务组织在屏幕之间划分,这要求驾驶员记住哪个屏幕处理哪些功能而不是形成直观的理解。
系统的学习曲线因上下文相关的功能而变得更加陡峭,因为相同的手势会根据正在使用的应用程序产生不同的结果。这种不一致性阻碍了可靠的肌肉记忆的形成,而这种记忆原本可以通过一致的输入到结果关系来发展。
奥迪的定制方式通过过多的选项而没有合理的默认设置,进一步使用户体验复杂化。
该系统提供七种不同的主屏幕布局、12 种仪表盘配置以及无数种小部件排列组合,理论上提供了个性化,但实际上却让用户面对毫无益处的选择而不知所措。
许多车主表示,他们在拥有车辆的早期就确定了配置,并且很少进行更改,这表明广泛的定制选项更适合营销演示而不是日常可用性。
Q8 e-tron 的语音控制功能也同样遵循了“雄心壮志胜过实际行动”的模式。自然语言系统尝试处理对话命令,但在处理口音、背景噪音和复合请求方面却遇到了困难。
更成问题的是,系统的响应时间经常超过三秒,这对于驾驶员的注意力来说简直是永恒,导致无法确定命令是否被识别,并鼓励重复输入尝试,从而使交互更加复杂。
与提供即时确认反馈的系统不同,奥迪的实施通常让驾驶员等待确认他们的请求是否被理解。
或许最能说明问题的是 Q8 e-tron 的用户手册,它对科技的运用方式。这份长达 134 页的数字用户指南,仅介绍信息娱乐和互联功能,还不包括驾驶辅助系统或车辆设置。
如此庞大的文档量反映了该系统固有的复杂性,许多用户表示,他们依赖 YouTube 教程而非官方文档来了解基本功能。这种学习投入与更直观、只需少量指导即可有效操作的系统形成了鲜明对比。
奥迪的电动汽车专用功能也面临着类似的复杂性挑战。充电管理系统提供了广泛的定制功能,但将充电速度限制和计划设置等关键功能隐藏在多层菜单之下,并充斥着需要专业知识才能理解的技术术语。
路线规划系统虽然在计算充电站点方面技术先进,但它通过需要解释的复杂屏幕呈现信息,而不是提供有利于实际使用的直接指导。
Q8 e-tron 体现了追求技术复杂性而不相应关注人为因素可能会将潜在有用的创新转变为不必要的复杂性。
虽然技术上令人印象深刻,但三屏布局创造了一种碎片化的体验,需要大量的学习投资复杂性,这比实际的用户需求更能体现品牌差异化。
对于愿意投入精力掌握该系统的驾驶员来说,它最终会变得可控,但这种学习要求代表了主要交通设备在根本可用性方面的失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