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十五年前吉利花18亿美金收购沃尔沃这件事,相信很多人至今还记忆犹新。
当时消息一出,国内外的舆论可以说是一片哗然,绝大多数人都抱着怀疑甚至看笑话的心态。
毕竟,在2010年,吉利在大家心目中还是那个主打几万元经济型小车的国产品牌,而沃尔沃则是拥有近百年历史、以安全著称的北欧豪华巨人。
这种组合,在当时看来无异于一场“蛇吞象”的冒险,大家普遍的疑问是:吉利能消化得了吗?
会不会被这个看似风光、实则连年亏损的“包袱”给拖垮?
如今十五年过去了,当初的种种疑问早已烟消云散,我们再回过头来算一算这笔账,吉利究竟是亏了还是赚了?
这个问题的答案,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也精彩得多。
首先,我们先从最直接、最容易计算的经济回报来看。
当年吉利付出的18亿美元,在今天看来依然是一笔巨款。
但这笔钱花出去之后,沃尔沃在吉利的管理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战略灵活性和进入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快速通道。
它不再是福特汽车集团里一个边缘化的子品牌,而是可以独立制定发展规划的核心。
结果我们都看到了,沃尔沃迅速扭亏为盈,销量和利润连年增长。
更具标志性的事件发生在2021年,沃尔沃汽车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上市后其市值一度超过230亿美元。
吉利作为控股大股东,其持有的股权价值翻了十几倍。
单从这笔资本运作的回报率来看,这笔投资就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足以证明李书福和吉利团队当年的眼光是何等毒辣。
然而,如果仅仅把这次收购的成功归结于资本的增值,那就太小看吉利这盘大棋了。
相比于账面上百亿美元的浮盈,吉利从沃尔沃那里学到并化为己用的“内功心法”,才是真正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巨大财富。
这笔交易,让吉利获得了一张进入世界顶级汽车技术殿堂的门票。
这其中,最核心的技术收获,莫过于双方共同出资研发的CMA模块化架构。
可能很多人对“架构”这个词感到陌生,通俗点说,它就像是造房子的地基和框架标准。
有了这个先进的“地基”,无论是想建一栋紧凑型别墅,还是一栋中型公寓,都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整和设计,大大缩短了设计时间,降低了研发成本,并且保证了所有房子的基础结构安全和质量都是一流的。
应用到汽车上,沃尔沃的XC40、吉利的星瑞和星越L,以及整个领克品牌的全系车型,都是诞生于这个CMA架构。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第一次开上星瑞或者领克的车时,会惊叹于它的底盘质感和操控稳定性完全不输同价位的合资品牌,甚至有所超越。
因为它们的“骨骼”和“基因”,从一开始就与豪华品牌沃尔沃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除了平台架构,在动力总成这个汽车心脏部件上,吉利也获益匪浅。
沃尔沃的Drive-E系列发动机以高效、强劲和环保著称,吉利并没有简单地把这款发动机直接拿来用,而是深入学习了其设计理念和技术精髓,并结合自身的需求,开发出了属于自己的“雷神动力”技术品牌。
如今,我们看到吉利旗下的中高端车型,比如星越L,搭载的2.0T发动机匹配爱信8AT变速箱,其动力响应、平顺性和燃油经济性的表现,已经完全具备了和主流合资品牌正面抗衡的实力。
这种从技术理念层面的消化吸收,远比单纯的技术“搬运”要有价值得多。
当然,还有沃尔沃最引以为傲的“安全”标签。
曾几何时,像城市预碰撞、主动刹车、车道保持辅助这类高级别的安全配置,基本都是豪华车的专属。
但通过与沃尔沃的技术共享,吉利率先将这些技术“下放”到了十几万的家用车上。
从早期的吉利博瑞搭载沃尔沃的City Safety城市安全系统,到如今这些主动安全配置在吉利、领克车型上几乎成为标配,并且在中保研等权威碰撞测试中屡获佳绩,这背后离不开沃尔沃安全技术的深厚底蕴。
吉利让普通中国家庭也能用更实惠的价格,享受到世界顶级的安全守护,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具社会价值的事情。
如果说技术是“硬件”,那么一整套成熟的研发、制造和质量管理体系就是“软件”。
造出一两款好车靠的是灵感和投入,但要持续稳定地生产出数以百万计的高品质汽车,则需要一套科学严谨的体系来支撑。
这也是吉利从沃尔沃这位百年老师傅身上学到的宝贵经验。
从全球供应链的筛选标准,到生产线上每一个螺丝的拧紧力度,再到新车出厂前的严苛测试流程,吉利全面对标沃尔沃的质量管理体系,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产品可靠性的显著提升和用户口碑的逆转。
大家可以明显感觉到,近些年的吉利汽车,无论是设计感、内饰做工还是长期使用的稳定性,都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吉利也因此成功摆脱了过去“廉价车”的标签,品牌形象和产品溢价能力都得到了质的飞跃。
这场联姻的最高境界,在于它并非单向的技术输入,而是实现了“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
吉利为沃尔沃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成本优势,让其重获新生;而沃尔沃则反过来为吉利走向世界铺平了道路。
领克品牌就是这种协同效应的最佳体现。
它一诞生就定位全球,在欧洲设立研发和设计中心,技术上与沃尔沃共享平台,当它进军欧洲市场时,可以直接利用沃尔沃成熟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这让它迅速获得了对中国品牌还很陌生的欧洲消费者的信任。
在新能源汽车时代,这种合作还在继续深化。
吉利主导研发的浩瀚SEA智能进化体验架构,同样融合了沃尔沃的技术积淀,极氪、极星等新品牌,在三电技术、底盘调校等方面都展现出了世界级的竞争力,形成了强大的集团军优势。
可以说,当年那场不被看好的收购,最终成就了今天的吉利,也盘活了沃尔沃,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汽车工业如何通过全球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个无可替代的经典范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