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长时间跑高速,到底开内循环还是外循环,若是不懂会很危险
大家好,我是一个开了十几年车的老司机,从最早的夏利、普桑,到现在的SUV和新能源,各种车型都摸过。今天不聊车,聊一个几乎所有司机都遇到过,但又容易被忽视的细节——跑高速时,空调到底该开内循环还是外循环? 别小看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用错了,真的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你有没有在高速上开久了,突然觉得头晕、犯困,甚至注意力不集中?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累了”,赶紧喝口咖啡提神。但你有没有想过,这可能是车内空气质量出了问题? 我以前也犯过这个错误,为了图凉快,上高速就一直开内循环,结果开了俩小时,整个人昏昏沉沉,差点追尾。后来请教了懂行的朋友,才明白这里面的门道。今天,我就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大家好好唠唠这个“空调循环”的学问。
首先,咱们得搞清楚,内循环和外循环,到底有啥区别?
这就好比你在家开空调,是关着门窗循环室内空气,还是打开窗户让外面的风吹进来?内循环,就是关起门来自己玩。 空调系统只把车内的空气抽进来,制冷或制热后再吹出去,不和外界交换。好处是降温快、保暖好,还能有效阻挡外面的灰尘、尾气和异味。但问题也来了,车里的人一直在呼吸,二氧化碳浓度会越来越高,氧气含量则会下降。 时间一长,就跟在密闭的小房间里待太久一样,人能不犯困吗?
而外循环呢,就是打开窗户“透气”。 它会把车外的新鲜空气引入车内,和车内的空气混合后再进行调节。这样能持续补充氧气,保持空气清新,让你精神抖擞。但坏处是,如果外面空气质量差,比如遇上大雾天、沙尘暴,或者前面大货车“喷黑烟”,这些脏东西可就全吸进车里了,对身体可不好。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一直开内循环”或“一直开外循环”,而在于“灵活切换”! 这就像炒菜,火候要掌握好,空调循环也得根据路况和天气来调整。
那么,具体该怎么操作呢?我给大家总结了一套“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刚上高速,建议开外循环。 为什么?你想啊,车子刚从市区开上高速,车内可能还残留着城市里的尾气味,或者你刚吃完韭菜盒子,味道还没散。这时候开外循环,能快速把“脏空气”排出去,换进来高速上相对清新的空气。而且,刚上高速时,车内外温差大,开外循环配合空调,能更快地把车内温度降到舒适区间。 这就好比你刚进家门,先把窗户打开通风,再开空调,效果是不是更好?
第二步:行驶中段,根据情况灵活切换。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如果你遇到前面有大货车,排气管“突突突”冒黑烟,或者经过隧道、施工路段,灰尘特别大,这时候必须立刻切换到内循环! 别犹豫,晚一秒,你就得多吸一口“毒气”。我见过有司机为了省油,一直开外循环,结果一路吸尾气,下车时脸都黑了,这图啥呢?
但如果你在晴朗的天气,车里就你一个人,开了俩小时感觉有点闷,那就可以切回外循环,“换换气”,让大脑清醒一下。 特别是夏天,车里开空调,人一多,呼出的二氧化碳很快就会让空气变得“黏糊糊”的,这时候外循环就是你的“救命稻草”。有网友调侃说:“开内循环太久,感觉自己快成‘二氧化碳培养皿’了。” 虽然夸张,但道理没错。
第三步:快下高速或进服务区,提前开外循环。 为什么?因为你在高速上可能开了很久内循环,车内空气比较“旧”。在下高速前几分钟,切回外循环,能让车内空气提前“预更新”,等你下了高速,呼吸到的就是相对新鲜的空气了,不会因为突然换气而感到不适。
当然,光靠空调循环还不够,还有几个小细节,老司机都懂。
比如,定期开窗通风。 虽然高速上不建议随意开窗,但在服务区休息时,一定要把车窗全打开,让车内外的空气彻底对流一次。这比你开一小时外循环都管用。再比如,注意车内异味。 如果你发现空调有霉味,那说明蒸发箱可能发霉了,得去清理,否则再好的循环模式也白搭。
还有,别为了省油而牺牲舒适和安全。 有些人觉得开外循环费油,因为要额外动力来抽风。但这点油耗和你的安全比起来,九牛一毛。安全无小事,别在这些地方“抠门”。 网友有句话说得好:“省油省到油箱见底,不如省心省到一路平安。”
最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空气的敏感度也不同。 有些人开内循环半小时就头晕,有些人能扛俩小时。你要学会倾听自己身体的信号。如果感觉困倦、胸闷,别硬撑,先检查是不是空调循环用错了。
总的来说,跑高速时空调循环的选择,不是一道“单选题”,而是一道“动态题”。 它需要你根据路况、天气、车内人数和自身感受,不断调整。内循环是“盾”,帮你挡住外界污染;外循环是“矛”,为你刺破车内沉闷。 只有两者配合,才能让你的长途驾驶既舒适又安全。
所以,下次你再跑高速,还会傻傻地一直开内循环吗?你知道什么时候该切换,才能让旅途更安心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