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重拳净化市场 安全底线不容试探

#城市里的小众街巷#

监管重拳净化市场 安全底线不容试探

价格战。虚假宣传。恶性竞争。中国汽车产业曾深陷无序漩涡。2025年,工信部连续出击。一套监管“组合拳”直击行业痛点。从禁止恶性竞争到整治供应商账期。从严查产品质量到规范辅助驾驶功能宣传。这场风暴标志着行业从“发展优先”转向“发展与规范并重”的新阶段。

01 虚假宣传终结,公测乱象被禁

智能驾驶?无人驾驶?这些词汇正在消失。在上海车展。车企宣传集体“刹车”。取而代之的是更审慎的表述。“驾驶辅助”。“智能护航”。这才是真相。

部分新能源车企曾以“千人体验团招募”为名。行公测之实。既省成本。又缩短测试周期。还能做全方位传播。有参与有互动有流量有反馈。简直划算得不得了。但这种超越传统车企的“大聪明”伎俩。已成为公开秘密。

监管层已明确表态:不准公测!车企必须充分测试!以博主评测代替企业正规测试。与新车车主一起完成产品测试的做法。再也无法蒙混过关。

02 安全底线,不容试探

在世界主流车企的认知中。一套自动驾驶系统至少需要通过170亿公里的驾驶数据测试验证。才能达到量产条件。没有捷径。没有伎俩。

监管重拳净化市场 安全底线不容试探-有驾

汽车软件的复杂程度远超消费电子。一辆L2级辅助驾驶的车型软件代码量至少是5000万行。涉及100余个ECU模块协同。涵盖智能驾驶域、动力域、座舱域等多个核心控制模块。

然而真的有部分车企企图以“最小化测试”应付监管敷衍消费者。那些强调技术迭代速度却避谈安全升级能力的企业都在此列。

03 监管利剑,重塑行业生态

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已经出手。2025年2月。《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发布。严控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及车载软件稳定性。对频繁OTA企业重点审查。紧急OTA须走召回程序。立即停产。在通过审批后再OTA。

监管还推动着供应链关系的重构。“60天账期承诺”正在落实。一家车载电子元件企业总经理说:“回款周期缩短后。我们的现金流明显改善。有能力增加对研发的投入。”

监管重拳净化市场 安全底线不容试探-有驾

行业分化也在加速。资金雄厚、技术储备充足的企业从容应对合规要求。规模较小、依赖价格竞争生存的企业面临严峻挑战。2025年前5个月。已有3家新能源车企宣布暂停运营。

04 从合规到竞争力,高质量发展之路

合规成本确实增加了。据估计。企业单车合规成本平均增加约1500~2000元。但一位新势力车企的法规事务总监认为:“短期内确实增加了成本。但长期来看。这避免了因不合规而带来的更大风险和市场损失。”

监管的趋严也在推动技术创新。2025年上半年。国内车企在固态电池、车规级芯片、功能安全等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了35%。企业正在从“营销驱动”转向“技术驱动”的发展路径。

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指出:“美国、欧洲、日本等汽车强国都经历了类似的阶段。当产业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必须通过规范来提升发展质量。”

05 我们的选择,决定未来

监管重拳净化市场 安全底线不容试探-有驾

消费者不再是旁观者。掏钱的时候。请确保要买的这款车在量产前已完成全生命周期测试。通常是10年或24万公里以上的可靠性、耐久性和功能性测试。不要参与企业主导的“千人体验团招募”。从自己开始。拒绝做藐视安全的“小白鼠”。

监管组合拳持续发力。汽车行业正迎来关键转折点。这场变革不仅将净化市场环境。更将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告别低质内卷。驶入以技术创新和价值创造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从“大”到“强”的关键转型。阵痛难免。但这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契机。最终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惟有得益于汽车行业健康良性的发展。消费者才可能成为获益最大的群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