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亿的豪赌,德国车企的未来在东方?

46亿赌一把!

德国大众集团被曝计划大手笔投资中国市场,业内传言奥迪高管直言"要是不加速海外布局,等着被中国车企干掉"。

要知道,德国可是全球汽车工业的"老大哥",奔驰、宝马、奥迪这些金字招牌都在这儿,如今却像集体"大逃亡"往外跑。

是欧洲自己"作",还是中美市场太香了?

46亿的豪赌,德国车企的未来在东方?-有驾

德国车企为啥突然"向东看"?

从大众集团财报看,德国汽车巨头面临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2024年大众全球销量903.7万辆,同比下滑3.5%,净利润更是下降30.6%至124亿欧元,这对于一个年收入超过3200亿欧元的庞然大物来说,确实有点难看。

在全球汽车市场都在往电动化转型的当口,大众却发现自己在最关键的战场上掉了队。

为啥突然这么急着往中国跑?

原因其实很简单:市场在哪儿,钱就在哪儿。

欧洲现在是什么情况?

经济增长乏力,老百姓钱包紧了,消费力明显不足。

德国在2023年12月突然宣布终止电动车补贴,原本4500欧元的环保奖金说没就没了,直接把电动车市场给浇了盆冷水。数据显示,2024年7月德国新电动汽车销量同比暴跌37%,这种断崖式下跌让所有车企都心慌。

反观中国市场,那叫一个火热。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占全球新能源车市场份额超过60%。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更是飙升到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

什么概念?

全球每卖出三辆新能源车,就有两辆是在中国市场。而且中国的技术进步速度也让人瞠目结舌——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能量密度达到255瓦时/千克,可以实现1000公里续航;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在安全性上更是吊打一众对手,"把自燃从电动车中抹去"这句话可不是吹的。

46亿的豪赌,德国车企的未来在东方?-有驾

美国市场虽然看着诱人,拜登的《通胀削减法案》给电动车单车最高7500美元补贴,但门槛也不是一般的高。你想拿补贴?电池关键矿物必须来自美国或盟友国家,还得满足一堆本地化要求。对于严重依赖亚洲供应链的欧洲车企来说,这些条件基本就是在说"你们想都别想"。

说白了,欧洲市场在萎缩,美国市场门槛太高,只有中国市场既大又开放,还能让车企跟着一起技术升级。

德国车企现在往中国砸钱,与其说是"投资",不如说是在给自己买一张通往未来的船票。不上这条船,真就等着被时代抛弃了。

46亿的豪赌,德国车企的未来在东方?-有驾

德国车企的"焦虑清单"

要搞懂德国车企为什么急成这样,得先看看他们现在有多难受。这份"焦虑清单"可不短,每一条都够他们喝一壶的。

欧洲一边喊着要"碳中和",一边却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德国突然取消4500欧元的电动车补贴,法国也把补贴从7000欧元砍到5000欧元,意大利直接来了个腰斩。更离谱的是,欧盟还跟着美国搞"对华脱钩",对中国电动车加征最高38.1%的关税。

结果呢?

德国车企集体反对,因为他们30%的电池、20%的零部件都从中国进口,这不是自己砸自己脚吗?

德国车企引以为傲的内燃机技术,在电动车时代成了"老古董"。比亚迪的DM-i混动技术能让油耗比德系车低30%,蔚来的换电技术3分钟就能满血复活,华为的智能驾驶甚至能在没有高精地图的城市里自动导航。

德国车企呢?

大众去年推出的ID.系列在中国被比亚迪、小鹏按在地上摩擦——同样配置的车,人家比你便宜2万块,还送各种增值服务。

市场份额的流失更是触目惊心。在欧洲这个德国车企的大本营,消费者现在买电动车首选什么?

46亿的豪赌,德国车企的未来在东方?-有驾

特斯拉Model Y(上海工厂造的)、比亚迪ATTO 3。连挪威这种传统的"欧洲车王国",中国品牌的市占率都超过了30%。在中国市场,德系车的日子更不好过。

BBA(奔驰、宝马、奥迪)2024年在中国的销量虽然还有229万辆,但增长已经明显放缓,而且主要还是靠降价促销维持,利润率大幅下滑。

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家中国企业就控制了全球动力电池市场70%以上的份额,德国车企想搞电动车,绕不开中国供应商。中国还控制着全球60%的锂加工产能,80%的稀土精炼能力。这种产业链的深度绑定,让德国车企在面对贸易摩擦时进退两难。

中国市场的"内卷"程度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五菱宏光MINI EV卖3万块,比亚迪海鸥6万块就能买到,比同级别燃油车还便宜。

这种价格战不是简单的低价倾销,而是基于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势的降维打击。德国车企想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必须学会中国式的"卷"法,不然就只能被卷死。

说句不好听的:不给力、技术追不上、市场被蚕食、供应链受制于人,德国车企要是还不想办法突围,真就等着被历史淘汰了。

中美欧"三国杀"

欧洲现在的状况可以用"老态龙钟"来形容。虽然奔驰、宝马、奥迪这些品牌还有光环,但在新能源领域确实掉队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全欧洲的快充桩数量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不到。

中国是每2公里一个快充桩,欧洲平均10公里才有一个,而且充电功率普遍偏低。电池产业链几乎全面依赖亚洲,宁德时代、LG化学、松下这些亚洲企业控制了全球70%的动力电池产能。

消费者接受度不高,除了挪威这种电动车渗透率超90%的特例(主要靠猛补贴+油价死贵),德国、法国这些大国的老百姓还是觉得电动车"续航短、充电麻烦、太贵"。

美国的情况比较有意思,激进但执行力不足。

《通胀削减法案》砸了3700亿美元补贴新能源,听起来很牛,但本土供应链跟不上。特斯拉一家独大,其他车企还在摸索期,福特的电动皮卡F-150 Lightning虽然销量不错,但利润微薄。

电池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想实现"美国制造"难度不小。而且美国消费者对"肌肉车"的偏爱根深蒂固,电动车市场渗透率才9%,远低于中国的40.9%。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2024年销量1286.6万辆,占全球60%以上。产业链是真正的完整,从锂矿开采到电池回收全程自主可控。技术还最"卷"——比亚迪一年研发投入超400亿人民币,蔚来、小鹏、理想这些新势力天天琢磨智能驾驶,连华为、小米都跨界来搅局。

价格更是打到了"地板价":五菱宏光MINI EV卖3万块,比亚迪海鸥6万块,比同级别燃油车还便宜。这种性价比优势不是单纯的补贴堆出来的,而是基于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的真正降本。

46亿的豪赌,德国车企的未来在东方?-有驾

结论很清楚:欧洲在"掉队",美国在"追赶",只有中国在"领跑"。德国车企往中国跑,本质上是在找"技术升级+市场扩张"的最优解。

德国车企去中国,会不会把核心技术"泄露"给中国企业?

说实话,这个担心有点想多了。现在中国可是全球汽车技术的"高地"之一,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比亚迪的三电系统、华为的智能驾驶,哪个不是世界领先?德国车企来中国,更多是来"取经"的。

比如大众和地平线合作搞智能芯片,宝马和宁德时代联合研发新一代电池,说白了就是"你教我降本增效,我给你市场份额",完全是互利共赢的买卖。

欧洲车企都跑了,欧洲的汽车产业会不会垮掉?

短期内确实会有阵痛,但长期看未必是坏事。压力往往能逼出潜力,欧洲现在也在拼命补课——大众砸钱搞固态电池研发,计划2027年量产;奔驰和宝马合资搞电驱系统;欧盟甚至打算立法强制新建住宅必须配充电桩。

只不过,转型需要时间,要是还抱着"内燃机信仰"不放,那确实可能被甩开。

中国车企会不会被德国车企"反超"?

46亿的豪赌,德国车企的未来在东方?-有驾

这个担心真的多余。中国车企现在的优势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是在激烈竞争中练出来的真功夫。比亚迪2023年销量302.44万辆,全球排名第三,净利润还在持续增长。蔚来、小鹏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连小米SU7上市24小时订单就破9万台。更重要的是,中国市场的"卷"已经练出了全球最强的供应链和最拼的研发团队。德国车企想反超?先想想怎么跟上中国速度再说吧!

德国车企的这场"向东看",说是豪赌一点都不夸张。

但仔细想想,这何尝不是一种必然选择?

在这个技术迭代日新月异的行业里,停步不前就等于倒退,而倒退的代价往往是被彻底淘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