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高管空降重型装备,能给“国家队”带来哪些新思路?

您是否想过,一位在汽车行业深耕多年的管理者,为何会突然跨界到重型装备制造领域?近日,东风汽车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张梓彤履新中国一重,这一重磅人事变动背后,究竟蕴含着央企人才流动怎样的新思路?张梓彤拥有从基层技术岗位到高层管理的完整履历,既懂生产运营又擅长战略规划,他的到来能否为拥有近70年历史的国家队——中国一重注入新的活力?重型装备与汽车制造同为项目型、长周期、高要求的行业,汽车行业成熟的质量管理、精益生产和数字化经验,能否在重型装备这样传统且复杂的领域中成功移植?这其中既有机遇,也面临数据贯通、工艺适配、文化融合等现实挑战。让我们一起探寻这场跨界任职背后的深意,看它如何为国家重点装备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可能。

大家好,欢迎收听我们的播客,我是主持人凌悦。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机械工程专家陈明教授陈明跟大家打个招呼大家好,我是陈明很高兴来聊聊这个话题。今天我们要聊的是关于中国一重官网的一个人事更新,这个事情其实挺有意思的,就是一个汽车圈的人,跨界到了重型装备制造领域。咱们来聊一聊这个事情背后的一些意义,包括行业的一些共鸣,包括一些挑战。没错,这个事情最近炒的也挺热的,对,那我们就直接开始讨论。咱们先来聊第一个话题,这个人事变动背后的多重意义。首先,第一,我想问的,中国一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它在行业里面有什么样的地位?中国翼虫它其实就是新中国的第一个重型机场,然后它已经有将近70年的历史了,它也是属于中央管理的一些骨干企业。它不光是制造过中国第一台压力容器,第一套核电装备,还有很多的这种大型的锻焊结构。都是在这里诞生的,它也是全国最大的重型装备制造厂之一。听起来,它确实是个老牌的而且是基础性的作用。没错,而且它属于那种给其他重装企业做底座的。它有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还有工程研究中心。然后,它的核心能力就是在核电石化、冶金水电这些领域都有很深的技术积累。也有很多的核心的专利,它的产品不光是国内,到处用很多海出口到国外。对,那张梓彤她在汽车行业有哪些比较亮眼的成绩?他其实就是从基层干起来的,然后他是学机械电子工程的。他是从东风汽车公司的一个副总工艺师,一步一步做到了商用车发动机厂的第一副厂长。厂长后面还做到了东风汽车公司的战略规划部的副部长。他在管理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他其实既做过发动机厂的生产运营,然后又做过战略规划,他就18市场和技术都摸过,他也推动过很多重点项目的交付,他也做过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的党委书记副总经理。他是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他是一个既有点技术背景又有很多管理经验的这样一个人,你觉得他把张作彤调过来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我觉得,首先,他是一个非常懂制造懂管理的人。然后,他也有这种,从基层一步一步上来的这样的经历,他也做过很多类型的企业的管理,所以它其实跟这些重装的老底子是非常贴合的,听起来像是经验和岗位很匹配。没错,而且它这种跨界的选拔,其实也带动了整个央企的人才流东。然后把市场和管理的这种新思路也能带进来所以这个其实是一个非常有针对性的不弃短板的一个很明智的选择。好,关羽,中国一重和张梓桐的背景,咱就先聊到这儿,休息一下马上回来。我们来聊第二个部分,行业共鸣的呼唤,我问一个问题,重型装备制造和汽车制造到底有哪些共性的东西?是管理上技术上还是在别的什么方面是可以互相借鉴的。其实我觉得最大的共性就是,他们都是项目型的职责,然后都是要惩戒这种大标书长周期的这种任务。而且它的关键环节都是要靠人的经验和系统的能力去把控的就你这个过程一旦放松了就很容易出大问题所以说管理和技术上面都有很多通的地方。而且汽车行业,它的质量管理荆棘生产供应链的数字化,其实跟重装是非常像的。都是要追求过程的合规,然后工程的总控,包括这种,面对大型的复杂的装备项目多,验收严,周期长,他们在管理上是可以互相借鉴的。你觉得汽车行业的管理经验能给重装行业带来哪些具体的改变?比如说像东风汽车,他们就是把总部的职能部门做减法,然后让资源能够聚焦到一线同时,他们也推广了这种看板管理标准化作业,也引入了这种六希格玛精益生产这种工具让他们的整个的交付的周期变短了,成本也降下来了,质量也提升了,听起来像是流程和效率都要升级没错,那这些方法其实是可以帮助重装的这些企业去对标世界一流,然后去打通研发制造和服务的全价值链,对,也可以促进这个行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的提升。你觉得现在这种汽车行业的管理经验用到重装行业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其实汽车行业的那些方法论,它其实是建立在高度数字化的基础上的。但是重装行业的很多,这种生产设备其实是很老的,那它的数据是不是能够贯通,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然后,包括你的新员工接受新的理念也要事先包括你这个流程的改造,和工艺的改造。瑶一点一点的来做,所以不是说照搬照抄那么简单。没错,没错,是的,是的,而且就是汽车和重装它的客户它的订单的性质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你在推广的时候,也要考虑它的这个定制化的需求和标准的平台要怎么去平衡,包括你的指标体系也要调整,要把长期的可靠性和一次合格率放在前面。好,共性部分聊得挺透,咱歇口气待会见我们接下来要聊的就是现实的考验和未来的展望了。我在想,中国一重这样的企业,在当下的产业环境下面会遇到哪些?比较棘手的问题,其实我觉得中国一重它首先是一个传统的重装企业,那它的订单的波东包括它的材料的价格,还有它的长胀期,这些都是跟汽车行业是完全不一样的。然后它的项目型的交付,又让它有资金的压力和技术压力叠加,它稍微有闪失就会牵一发动全身,听起来确实挺复杂的,而且现在全球的供应链的博弈也在加剧,然后高端的材料和关键的工艺的国际门槛还在那再加上大型复杂的装备,它的项目多,验收严,周期长,你这个企业稍有闪失就是很大的损失。同时,外部的市场的结构也在变化,就是能源结构的调整,包括绿色制造的要求更高了,那它项目型的订单,也对定制化,加上标准化的平台,又提出了新的难题你觉得汽车行业的管理经验应用到中国一重这样企业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细节?其实汽车行业它的那种流程化、精益化数字化的这种管理方法,其实是瑶跟重装企业的工艺特点紧密结合的。你不能就是说简单的把流程搬过澜那你比如说像它的这个节拍是要跟热处理烫伤这些瓶颈的环节去对齐的包括你的指标体系里面,要把长期的可靠性和你一次合格率放在前面,你要去避免那种为了短期的kpi而牺牲了质量,听起来,就是说嫁接过去也要本地化的一些改造。没错,而且汽车和重装它的文化的底色,包括它的岗位的职责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你在推广的时候,也要去尊重差异,然后慢慢的去调整,让新的理念能够落地,瑶能够过现场这一关。你觉得中国一重在未来的发展当中,最核心的竞争力和需要警惕的风险是什么?我觉得,首先,它是一个国家队是装备的底座,然后,它涉及的国家安全和荆棘命脉。它的研发制造其实是要靠系统的能力,它是要靠长期的积累,它不是靠某一个单点技术可以突破的。所以创新很重要,但创新也要循序渐进。是的,而且就是他要面对这个订单的波动,然后材料成本苍账期项目型的交付。他要有这种现金流的压力和技术压力叠加,对他又瑶对标国际同行的这种质量体系和认证的门槛。所以他只有不断的去提升自己的这种管理的水平和运营的效率,然后去牢牢的守住自己的质量红线。才能够真正的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今天咱们聊了这么多,其实无论是重装海是汽车,其实管理上的一些跨界的思想的碰撞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启发。但是最终我们能不能够真正的实现这个效率的提升和质量的突破其实还是要看企业能不能够把新的理念和自己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好了,那么这一期节目咱们就到这里了,感谢大家的收听,咱们下期再见。

汽车行业高管空降重型装备,能给“国家队”带来哪些新思路?-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