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经亚洲评论》10月10日发表文章,标题是:全球汽车厂商非得坚持在中国投资,才能在海外市场上有竞争力。
对许多国际汽车制造商来说,投资中国曾经就是理所当然的事。自从中国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来自美欧和日韩的汽车企业纷纷蜂拥而入,疯狂抢占市场,赚得盆满钵满。没过多久,这些外资品牌的命运却发生了大逆转。2020年,在中国的轻型车销量中,国际品牌还占据超过60%,可是到了去年,这个比例竟然掉到了大概35%,剩下的市场全部由本土品牌拿下。如今,这些全球车企们都陷入了两难:要不要坚持留在中国,还是选择退出?
有的品牌开始退出中国市场,但那些想继续布局全球的国际制造商,得仔细斟酌一番。与此同时,中国品牌正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冲刺全球。对传统车企来说,要想在国际舞台上与中国企业正面较量,最实际的锻炼方式莫过于坚守在中国这片战场,用在中国企业的主场竞争来提升自己的实力。
本土的企业能这么快崛起,离不开宁德时代这些电池制造商,以及百度、小米这些中国科技巨头提供的生态支持。他们在自动驾驶、车联网、人工智能等方面与本地汽车产业相互赋能,互相促进。中国消费者喜欢本土品牌,除了有点爱国情怀,主要还是觉得这些品牌更符合他们的喜好和需求。面对如此强势的攻势,外国车企的市场份额逐渐在缩小。
在中国市场选择投降,风险可是挺大的。最怕的就是:等中国品牌最终席卷全球那些市场时,这些曾经退缩的跨国企业反而更容易被压垮。毫无疑问,中国品牌正蓄势待发,从欧洲、南美到东南亚甚至其他地区,大家都在全力开拓市场、争夺份额。一直关注中国行业动态的观察家,邓恩洞察公司CEO迈克尔·邓恩,在九月份的底特律《汽车新闻》行业领袖论坛上直言:“中国(品牌)就像一场大地震引发的颠覆性海啸。”那些还在相对封闭、受保护的传统品牌,目前还没有真正感受到中国竞争的冲击波。当那海浪真正到来的时候,它们准备好了吗?
留在中国的那些车企,或许更有底气应对未来的挑战,因为它们早就吸取了不少教训。比方说,日产和通用当初试图把为海外市场打造的电动车推向中国消费者,可结果是跟本土品牌一比,明显处于下风。经历了这些挫折后,它们也总结经验,扭转思路,迅速做出调整。目前,依靠本土伙伴的合作,推出了由中国工程师为中国买家量身定制的本土化电动车,让人觉得成效逐步显现出来了。
这些新产品依靠本土技术的优势,既能保持低成本,又具备高科技特点,推出速度也令人惊讶。有些外资车企现在能在20个月内就推出新车,明显比过去的几年周期快多了。有的企业甚至打算用这些中国化的平台,打造面向全球的产品。这个从一开始叫作“扎根中国,服务中国”的策略,慢慢变成了“扎根中国,服务世界”。
当跨国汽车公司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像是扮演了一位老师的角色,教会了还处在起步阶段的中国本土竞争对手一些技术和供应链的经验。而今,这些曾经的学生已变成了行家里手,用现代的方式引导着那些老牌车企。至于这种技术的逆向转移是否能成为国际品牌长期的秘诀,现在还不好说。在中国的市场角逐中,它们肯定要打上一场硬仗。不过,那些聪明的传统品牌依旧会选择坚持在中国市场奋战到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