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余承东亲自下场,20万级智驾新车要来了?

谁能想到,曾经主打高端的华为和上汽,这次真的把“20万以内智能驾驶”推到了风口浪尖。6月初,一则关于余承东接受采访时坦言“等将来我们具备这个成本能力的时候再做20万以下车型”的旧闻被重新翻出。而今,“尚界”项目浮出水面,合作方是上汽集团,定位直指大众家庭用户。这背后释放了哪些产业信号?新势力玩家们又该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降维打击?

聚焦:智能化下沉到20万元区间,是噱头还是趋势?

过去两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卷得飞起,但有一点始终没变——高阶智驾、激光雷达、自研芯片这些“黑科技”,大多只在30万元以上的车型里才见得到。2024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在A股上市公司中,比亚迪(002594.SZ)旗下汉EV、唐EV平均成交价依然在25-35万元区间,而小鹏P7、理想L7等也鲜有低于22万元的版本。

但随着尚界项目官宣,“千家万户可及”的口号首次取代了此前华为式豪言(如“1000万内最好”、“对标迈巴赫”)。某券商首席分析师向笔者透露:“这意味着核心技术正加速平民化,高端配置不再只是少数人的专属。”据同花顺行业热度指数统计,仅5月以来,“智能驾驶”“激光雷达”等关键词搜索量环比增长32%,远超同期新能源板块整体涨幅。

案例拆解:供应链能力决定定价底线

以宁德时代(300750.SZ)为例,其动力电池规模效应让成本每度电降至0.8元左右,为整车厂提供了更多价格空间。反观蔚来ES6,今年刚发布的新款虽然采用部分国产芯片,但由于未形成完整自研闭环,加装NAD智驾包后售价仍突破28万元。这种差距背后的本质,是研发投入与产业协同效率之争。

而华为此次与上汽深度绑定,不仅带来了铝合金轻量化车身,还将自主开发的激光雷达方案直接嵌入标配清单。据Wind终端数据,截至2024年5月底,国内乘用车搭载激光雷达渗透率已从去年同期2.1%提升至9.8%。其中绝大多数增量都集中在15-25万元细分市场,这正好印证了产业升级路径逐步由高往低扩散。

华为余承东亲自下场,20万级智驾新车要来了?-有驾

政策导向:注册制改革助推创新落地

回顾近两年的政策环境,从工信部推动新能源汽车“双积分管理办法”修订,到上海市出台支持自动驾驶示范应用新政,再到证监会深化注册制改革,无一不是鼓励企业加快核心技术普及。例如2023版《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明确放宽部分L2+级别自动驾驶功能准入门槛,为主机厂探索中低端智能车型扫清障碍。

三家券商近期研报对此分歧明显:

| 券商机构 | 观点摘要 |

|:--------:|:---------|

| 中信证券 | 智能化下沉速度超预期,将引发传统合资品牌份额进一步萎缩 |

华为余承东亲自下场,20万级智驾新车要来了?-有驾

| 国泰君安 | 短期看或造成价格战风险,中长期利好自主零部件龙头成长 |

| 海通证券 | 建议关注二级供应链投资机会,如传感器模组、电控系统 |

实地调研发现,在陆家嘴金融交易会上,多位业内人士提到,目前不少一级零部件厂已提前布局产线升级,以抢占即将爆发的大众级订单需求窗口。此外,据百度热榜#地方债新政#词条显示,不少地方政府正在通过专项补贴方式刺激新能源消费,也侧面强化了这一轮技术红利向下渗透的大势所趋。

延伸思考:ESG风险模型成为隐形门槛

值得注意的是,当越来越多硬核科技走进寻常百姓家时,对全产业链ESG表现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大规模应用铝合金材料需关注绿色冶炼和碳排放问题;另一方面,自主芯片和传感器国产替代过程中如何兼顾安全性与透明度,也是资本市场重点考察对象。例如长城汽车(601633.SH)今年因未及时披露部分环保整改措施,被监管点名批评,对其二季度估值造成短暂波动。因此,新一轮竞争不仅拼产品,更拼企业治理结构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专家访谈实录:“目前大家都盯着销量,其实忽略了一点——谁先把生态服务体系做扎实,谁才能真正留住客户。”某头部基金经理这样评价。他举例称,有些品牌表面配置很强,却缺乏完善售后网络;而像鸿蒙饭店这种服务创新模式,很可能成为未来用户黏性的关键变量之一。在深圳南山某体验中心观察到,不少消费者试驾完后第一时间咨询的是软件OTA更新频率以及周边配套服务,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动力参数或续航指标,这折射出购车决策逻辑正在悄然变化。

华为余承东亲自下场,20万级智驾新车要来了?-有驾

认知误区揭示:“便宜=缩水”?实际恰恰相反!

很多人看到价格下降,就担心配置缩水或者安全性打折扣。但事实并非如此。从特斯拉Model 3标准续航版国产定价策略来看,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模块化设计,同样可以实现核心功能不减配前提下显著降低制造成本。当前行业普遍采用历史回报率测算法,而不是简单按单项零部件堆砌,因此只要企业掌握关键环节,就有望兼顾性能与售价双优平衡。“便宜无好货”的老观念,该改改啦!

三项可操作建议:

1. 资产配置层面,可适当增加优质新能源整车龙头以及具备自产核心零部件能力公司的持仓权重,比如关注A股中的比亚迪、宁德时代,以及深耕ADAS领域的禾赛科技。

2. 消费者选购时,应重点考察车辆的软件迭代速度和售后生态建设情况,而不仅仅盯着一次性硬件参数。

3. 对于创业者或上下游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