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下周启动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标准征求意见,拟细化分类管理单车道、多车道及领航辅助,标准预计年底发布

说到这,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是去年跟朋友试驾某自主品牌的辅助驾驶系统,那玩意儿在高速上跑得还算稳,朋友一边开一边嘟囔:你看,这辅助算准度挺不错,关键是不太让人紧张。真正用下来,我觉得那种单车道辅助其实和多车道还有很大差别。

咱们先说说这个标准出台的事——工信部准备给智能网联汽车的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来个分类管理,听着挺官方,其实简单理解就是给不同智能驾驶阶段划清界限。单车道、多车道还有更牛一点儿的领航辅助,这三种要分开管。说白了,这就好比咱开车时候遇到小路、国道和高速的区别,不同场景用不同辅助等级,更精准。

工信部下周启动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标准征求意见,拟细化分类管理单车道、多车道及领航辅助,标准预计年底发布-有驾

我前几天翻了下笔记,那次去4S店,销售小哥说:现在这辅助系统升级快,客户抱怨最多就是功能描述和实际体验差距大。这让我想到,底层供应链其实很复杂。就像做菜,不仅是厨师手艺好,食材新鲜才关键。这里的食材就是芯片和传感器,稍微一个配方差点儿,用户体验就全变味儿。

不过说实话,之前我可能过于乐观地觉得这标准一出来就能让所有辅助驾驶功能升级一致了。后来想想不对,毕竟厂家的研发节奏还得照顾供应链链条短长和芯片库存情况,这就像你打算做一顿大餐,但冰箱里只有半盘菜,买菜又限量。于是标准出台更多是个方向盘,想让车企往对路子走,但短时间里没法彻底纯净。

工信部下周启动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标准征求意见,拟细化分类管理单车道、多车道及领航辅助,标准预计年底发布-有驾

还有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同价位的两款车,辅助驾驶的实际操作感受往往差别不小?就拿50万左右的那个德系车和它的日系对手来说,前者多车道辅助下对车间距控制更张弛有度,惯了之后开着不像被束缚;而后者倒像菜鸟教练,紧绷绷,稍微打滑就紧刹,估计体感样本有限,不过感觉挺明显。

这其实跟它们供应链的特点有关。德系车更注重与国际雷达厂和算法供应商的合作,比较像请有经验的大厨掌勺;而日系更偏多厂商混合搭配,像家常菜拼盘,味道多样但稳定性差点。这样的差别,标准能管到吗?我觉着还得慢慢磨合。

说起研发,有个我没细想过的猜测是:这次分类标准除了规范辅助级别,可能也在为后续更高级别的L3、L4打地基。就像你先学会骑自行车,再考虑电动平衡车对吧?不然标准只盯着当前的L2,万一技术迅速跳跃,得重新改好几回。我这想法,说不准哈,估算基于最近行业动态。

工信部下周启动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标准征求意见,拟细化分类管理单车道、多车道及领航辅助,标准预计年底发布-有驾

这标准发布到年底,我倒是心里犯嘀咕。年底出来能有多少车跟上?供应链瓶颈和芯片乱象谁也没完全解决,研发节奏也得符合上市节点,标准倒是摆着,但落地可能有点慢。技术推陈出新,标准跟不上的也不少,这段先按下不表。

对了,你们觉得辅助驾驶普及了以后,会不会让老司机反而不耐烦了?我猜一部分人的心理预期其实挺复杂,有些人嫌麻烦,辅助一出手就觉得被牵着鼻子走,这和我碰到的一个修车师傅说的挺像:给车装这些花里胡哨,看着好,可你让我修起来麻烦死。听着有道理吧?

我这边算个临场小计算,假设辅助驾驶系统能让日常油耗节省个5%,按中型SUV平均百公里油耗8L算,每年开2万公里,油耗直接降了约800升/年,折合养车成本直接低了快5000块(估算/样本有限)。这钱省下来看着还不错,但前提是辅助不拖后腿,不然这节省也白搭。

工信部下周启动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标准征求意见,拟细化分类管理单车道、多车道及领航辅助,标准预计年底发布-有驾

销售那哥们还跟我说,很多车企对辅助系统的宣传一味讲技术感,少了用户痛点挖掘,这点标准要是能带来更多务实的指标就好了。你说,媒体和车企传播到底该怎么平衡信息呢?让人买车不被骗,这次标准有戏吗?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辅助驾驶的事故责任到底怎么划分?新标准出来会不会跟法律监管也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方面信息实在少得可怜,还得看后续怎么补充,否则技术再牛,真上路也怕出问题。

工信部下周启动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标准征求意见,拟细化分类管理单车道、多车道及领航辅助,标准预计年底发布-有驾

算是给大家说了这么多,还是想问:你们觉得,辅助驾驶是让人安心代理,还是多了一道心理负担呢?这些系统的真能像想象中那么聪明吗?聊到这,旁边车窗外的广告牌闪了一下,倒映出一台旧车和新车并排的画面,油灯一下又亮了,你说这信号还是提醒我该加油了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