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聊车,总绕不开一个话题:增程式电动车,到底是不是“技术懒人包”?几年前,你要是说谁家搞增程,那基本等于在说这车企没本事,只会抄近道。可现在呢?理想L系列随便一卖就是月销几万,问界M7从“无人问津”到“排队提车”,就连传统大厂像深蓝、零跑也开始往这路子上靠。增程车不仅没被拍死,反而支棱起来了,还成了中高端市场的香饽饽。
这事儿挺有意思。当初多少人说增程是“落后技术”,结果现在一看,用户真香了,销量上头了,连奇瑞董事长尹同跃都站出来发声:“增程不能说技术落后,它在使用场景上更有合理性。”这话一出,直接把那些还在嘴硬“打死不做增程”的车企,按在地上摩擦。你说你坚持技术路线没错,可用户不买账,市场不认账,再牛的技术也得凉。
那问题来了,增程到底凭什么逆袭?咱们今天就掰扯掰扯。
先说驾驶体验。你开过纯电车就知道,那种丝滑的加速感、安静的车厢氛围,一旦上过头,就再也回不去了。而增程式电动车,日常90%的情况都是电机驱动,发动机只是在电量低的时候“悄悄”启动发电,根本不用参与驱动。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每天上下班、接送孩子、周末郊游,全程都是纯电感受。平顺、安静、响应快,这三点,油车和插混想追都追不上。相比之下,多挡位插混虽然强调“高效”,但结构复杂,换挡时总有那么一丝丝顿挫,想要完全模拟电车质感,难。
再说使用成本和便利性。很多人担心增程是“油老虎”?其实真不是。市区通勤,基本靠电,百公里电费算下来不到20块;跑长途没电了,加油补能几分钟搞定,不像纯电车还得找桩、排队、等充电。它既解决了纯电的续航焦虑,又比传统油车省油,等于两头占便宜。而且现在的新一代增程车,比如理想、问界这些,纯电续航普遍做到200公里以上,电池也越来越大,有些甚至上了60-80度大电池,配合超充技术,充电速度拉到250kW以上。你说这还是“增程”吗?这根本就是“纯电为主,增程为辅”的“充电宝模式”了。
反观那些坚持插混的车企,尤其是主打多挡DHT的,虽然账面油耗数据漂亮,但结构复杂,维修成本高,用户感知还不强。你花更多钱,换来的是更复杂的机械结构,故障率潜在风险也更高。消费者又不傻,谁愿意为看不见的“技术优越感”买单?
再看智能化和空间设计。因为增程结构简单,发动机不参与驱动,所以底盘布局更自由,车内空间利用率更高。像理想L7、L8,后排能放平,秒变“床车”,一家人出游躺着休息,舒服得不得了。而且三电系统集成度高,留给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的资源更多。现在主流增程车基本都标配L2级辅助驾驶,自动泊车、高速NOA也陆续上线。智能化这块,增程车和纯电车站在同一起跑线,甚至比某些油改电的插混车还走得快。
说到这儿,咱们拉两台车对比下。一个是理想L7,一个是比亚迪唐DM-p。理想L7是典型的大电池增程,纯电续航210公里,市区通勤完全用电,动力响应快,内饰豪华感拉满,智能化体验顶呱呱。唐DM-p呢,性能猛,百公里加速4秒级,多挡DHT在高速上确实省油,但市区走走停停,发动机频繁介入,驾驶质感就差了点意思。你要追求极致性能,唐DM-p是“驾驶玩具”;但要全家舒适出行,理想L7才是“移动起居室”。一个偏硬核,一个偏家用,路线不同,但增程在舒适性上,确实更讨喜。
还有人说,西方不认增程?尹同跃一句话点破:在欧美,增程被归类为电动车,因为它主要是电机驱动。而插混呢?在很多国家被视为“油车”,享受不了政策优惠。这说明什么?说明技术路线的评判标准,早就从“结构复杂度”转向了“用户实际体验”。你发动机再先进,挡位再多,用户感受到的是顿挫和噪音,那也是白搭。
更关键的是,增程技术本身也在进化。以前说增程效率低,那是因为发电策略粗糙。现在呢?热效率40%以上的增程器、智能能量管理、可变压缩比技术都在上车。发动机只工作在最高效的转速区间,发电效率最大化,油耗反而比很多插混还低。这不就是“打脸”那些说增程落后的吗?
所以你看,从被瞧不起,到成为主流,增程的逆袭不是偶然。它踩中了用户最真实的需求:想要电车的体验,又不想被充电桩绑架。它不极端,但足够聪明。它不炫技,但很实用。
现在还有车企放话“打死不做增程”,听着挺硬气,可市场不陪你演戏。当别人都在用大电池+超充+智能增程抢占用户心智时,你还在为“技术 purity”较劲,用户只会用钱包投票,让你气得蹦起来。
这样的技术路线之争,其实本质是“用户导向”和“技术导向”的对决。谁更懂消费者,谁就能上桌第一个动筷。而增程,显然已经走到了前头。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增程式电动车,你觉得它技术落后吗?你会考虑买一台当家用车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