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瞧,东风这次真是个大动作,尤其是这个奕派eπ007+的上市,感觉像是他们在新时代里的战书。我身边有人一直关注新能源,之前跟我吐槽过,去年市场上买个纯电车,算算真实的续航和智能配置,能不能满足日常出行,都是个考验。
这次它推出3个配置版本,售价明显有竞争力,13.99万起,可能有人觉得太贵了,但实际上这价格放在现在很多合资的基础电动车里挺合理的。关键是它还限时有个焕新价,卖点就出来——跟别人差不多价,却配置强一截。
说到配置,天元T200的辅助驾驶系统我有点兴趣。禾赛的激光雷达+29感知硬件,听起来像是真的硬核,我知道不少品牌用的还是激光雷达套餐里只有两个或三个感知身体,明显差点味儿。它还支持高速NOA(导航辅助驾驶)和全场景智慧泊车。这两个功能其实挺实用,特别是在大城市堵堵堵的时候。
不过我想问一下,真能在城市里高效用上去么?还是说这东西听起来很牛,实际上在实际路况频繁变化时会不会出现几率增多,误判也变多?这方面我也存点疑问(不非要消极,毕竟光靠硬件也不一定能把安全做严了)。
再看看它的智舱部分。15.6英寸超清大屏,支持百度文心一言、DeepSeek,听起来很前沿。不过我觉得,很多车放个大屏很多都差不多,真正用起来能顺手吗?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感觉体验还是得看实际UI优化。这个高通骁龙芯片也算实实在在的加持了,不卡顿一定是它的优势。
(这段先按下不表)讲到里面的科技,最让我兴奋莫过于它搭载的超感增程2.0。你知道,增程系统我一直觉得挺鸡肋——买车就是为了跑得远,这次它说续航能高达1308公里,还支持4C超快充,我估算充满15分钟能跑大概150公里——这是个粗算,毕竟实际还得看快充桩布局。
现在市面上,很多车型说自己续航都在300-500公里之间,实用性上佼佼者,但1308公里绝对是亮点。比普通纯电多了一倍左右。有人会说那增程系统不过是个’裙带菜’,不够纯粹。但我觉得,很多用户还是要兼顾用车过程中的全场景需求。
纯电续航方面:200kW单电机还是400kW双电机,后者百公里可以爆到3.7秒的加速——这就让我更迷糊了。谁会用纯电跑个极限?我懂,买运动版本的买家会很在意这个数值,但大部分人其实根本用不到。你会为了秒杀邻居,用纯电做跑车么?我也在犹豫。
(这段先不深究)它的外观颜色也多了——苍穹灰、港湾蓝,显得档次提升不少。车内装:超纤真皮座椅、真皮加热方向盘、云感亲肌,甚至还有个WANOS 2.0全景声系统。这一堆配置,听起来就很豪华,但其实我倒觉得,日常用下来,真正能享受到音响的感觉的也就三个小时左右(久了,还是会揉揉眼睛,心想:这都证明价格差不多的车质量感都还能提升)。
新车还能做到要随速升降的电动尾翼,投影灯也够炫,轮毂又是19寸疾风之影——这装备,放在老款或者同级别别的车上,我估算起码也得多花一两万。
有不用说的硬伤。配置再丰富,操控体验和油门踏板的反馈还是关键。你知道,很多车号称科技走在前面,但是开久了发现,前方总有点不对劲。我跟朋友聊天,他告诉我,修车厂说,部分新电车因为软硬件结合有调教得不到最佳状态的问题——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这段先按下不表)讲到供应链,我非得说点日常。我家附近那修理工,偶尔会带我看一看车底盘,他说现在很多车都用千元以内的感知模拟模块,像调节车灯、自动紧急刹车那些。虽然感知硬件数量多了,但稳定不一定,提高成本也高。
我一直觉得,供应链就像生活中的厨房。原材料(芯片或传感器)供应稳定,原料品质过关,菜才能做得好。前几个月,我还看到个新闻,说国内的激光雷达今年可以自主供应了,成本估算能低到之前的2/3,那个感觉让我兴奋——意味着未来国产高端感知硬件可能会更实惠。
当然啦,我没细想过,这里面的技术壁垒究竟还存在多少(估算:可能还差点卡脖子问题)。总体方向,我还是乐观的。
这车的内饰做工我觉得还不错。还记得我昨晚翻相册时,看到自己老款车内饰塑料感强一些,这次那超纤包覆,手感还不错。只是每次看到那些高配车,心里都觉得:有点买车是为了体验,不是为了拼配置。
(留个问号给你:你觉得,技术和配置堆得再多,还是不如驾驶乐趣重要?)
这辆车我觉得挺有趣的——科技感、续航硬件都在往上走,但还是得看实际用车体验。新车上市很多信息都发布了,但真正的良心考验,要等你用上几年才能看出来。
是不是你也会被那块超大屏吸引,还是觉得,对日常其实用不太上?这次你会考虑真开增程版的冒险感受么?或者,根本没那么复杂……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