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自己花几十万买来的“智能汽车”,有一天会突然变成一块无法联网、修都修不了的“铁疙瘩”?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现实就是这么魔幻。最近,越来越多新能源车主在网上“诉苦”:车还能开,但App打不开、远程功能全失效、维修找不到配件,甚至保险公司都不给续保了。这哪是买了一辆车,简直是背上了一个“负资产”包袱。更可怕的是,这种“烂尾车”不是个例,而是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当车企倒下,消费者手里的车,真的就只能自生自灭吗?
咱们今天不聊那些还在风口上飞的“新势力”,而是把目光投向那些已经“凉了”的品牌——比如威马、高合、哪吒、合创。这些名字,曾经也是新能源浪潮里的弄潮儿,如今却让无数车主陷入“修车无门、质保成空”的困境。你可能会问,不就是车吗,坏了修就是了?但问题就出在这里——新能源车的“智能”属性,恰恰成了它最脆弱的一环。当初买车时,销售信誓旦旦地说“终身免费流量”,结果车企一倒闭,这承诺立马就成了“空头支票”。车机系统断网,意味着远程控车、车辆定位、在线导航这些功能全都没了。你连夏天提前开个空调都做不到,更别说通过App找车了。这感觉,就像是你手里的智能手机突然变成了“老年机”,而且还是没信号的那种。
再来说说维修。传统燃油车坏了,随便找个修理厂都能修,配件也便宜。但新能源车呢?很多车企为了搞技术壁垒,用的全是“专有配件”。什么意思?就是只有他们自家的4S店才有货。一旦品牌倒闭,4S店关门,这些配件就成了“绝版”。你想换一块电池主板?不好意思,市面上根本买不到原厂件。有些车主只能从报废车上拆“拆车件”,这质量谁敢保证?更离谱的是,即便有第三方维修厂愿意接,报价也高得吓人。仅仅是检查一下动力电池故障,开机费就敢收上千块。你说气不气?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维修贵了,而是整个售后体系的彻底崩塌。
而且,这种“烂尾”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使用层面。你的车,在金融体系里,已经“社会性死亡”了。保险公司一看你是某某倒闭品牌的车主,立马给你拒保,或者保费翻倍。二手车商呢?一听这牌子,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根本不敢收。你这车别说保值了,能脱手就不错了。这就好比你买了一套房子,结果开发商跑路了,房产证办不下来,水电煤也随时可能被停,你说你慌不慌?很多车主现在每天都在提心吊胆,生怕哪天车出个大问题,直接就“瘫痪”在路上。
我们不妨拿几款还在正常运营的品牌对比一下。比如比亚迪,虽然它的设计可能被一些人吐槽“不够惊艳”,但人家胜在体系完善。全国有几千家服务网点,配件供应稳定,三电终身质保也不是空话。再看特斯拉,直营模式虽然被诟病“高傲”,但至少服务标准统一,软件OTA更新不断,车主App一直能用。还有理想,虽然也经历过风波,但服务体系基本没断过,用户社区活跃,问题反馈渠道畅通。反观那些“烂尾”品牌,当初营销吹得天花乱坠,什么“重新定义智能出行”,结果呢?连最基本的售后保障都做不到,所谓的“智能”,在倒闭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那以后买车是不是只能选大品牌了?小品牌就不能碰了?这确实是个难题。不可否认,大品牌在资金、供应链、服务体系上确实更有优势。但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新势力。像蔚来、小鹏,虽然也面临亏损,但服务体系还在正常运转,用户口碑也维持得不错。关键看的是企业的“基本功”扎不扎实,而不是光看PPT有多炫。一个车企,如果连“让车主的车能正常维修”这种底线都守不住,那它再谈什么“改变世界”,都显得无比讽刺。
所以,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新能源“烂尾”车越来越多,百万车主困在修车无门、质保成空的窘境,我们该怎么办?作为消费者,我们是不是该更理性一些,别被花里胡哨的营销话术迷了眼?在追求智能化、科技感的同时,是不是也该多问一句:“你们的服务体系能撑多久?”当热潮褪去,留下的不该是一地鸡毛,而应该是对消费者负责的底线和担当。否则,下一个“烂尾”的,会不会就是你手里的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