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表7次,熬了21年,奇瑞这市上的,简直比造车本身还难。
2025年9月25日,香港交易所的锣声总算为尹同跃敲响了。这位奇瑞汽车的掌门人,头发都熬白了,站在这里,不知道会不会想起28年前,芜湖那片荒滩上几间四面透风的“小草房”。从那儿到今天募集91.4亿港元,这条路,他走了太久。
外面的人看的是风光,市值一度冲破1900亿港元,创下今年港股新股认购纪录。可只有奇瑞自己人心里清楚,为了这一天,他们摔了多少跟头。最早2004年,省里就想推一把,结果卡在“股权关系复杂”上。这事儿后来一个参与混改的人半开玩笑说,早期那股权结构,利益盘根错节,谁也理不清,加上没经验,一上来就碰壁。
一次不行,再来。2008年又试了一次,结果赶上全球金融危机,整个市场都垮了,谁还管你上不上市。更要命的是,那时候奇瑞自己也犯浑,学人家搞多品牌,弄什么瑞麟、威麟,想冲高端,结果资源全部分散,自己把自己给拖垮了。
后面的几次,不是申报材料不对劲,就是想走捷径借壳“海螺型材”,结果业绩撑不起来。那会儿新能源车还没成气候,奇瑞一年才卖不到两万辆,故事讲不圆。
说起来,奇瑞的起点其实很高光。1999年第一辆轿车下线,紧接着“风云”就成了市场黑马。后来那辆圆头圆脑的奇瑞QQ,更是卖出超过140万辆,成了那个年代的国民记忆。可好日子没过几年,奇瑞就自己给自己踩了刹车。2010年,尹同跃宁愿牺牲销量,也要搞战略转型,告别那种野蛮生长的模式。
这一转型,就是十年。十年里,奇瑞几乎是在公众视野里“消失”了,埋头搞体系,理顺流程。外人看来是落伍了,但现在回头看,没有那十年的“壮士断腕”,就没有今天。自2020年起,奇瑞的营收和利润开始疯涨,复合年增长率分别达到了惊人的70.7%和57.1%。
真正让奇瑞一直挺着腰杆的,是海外市场。从2003年开始,连续22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的位子,谁也没抢走。2024年,海外销量就占了总销量的快一半,收入占比也高达37.4%。在欧洲,他们借着插电混动车型的关税优势调整产品结构;在发展中国家,瑞虎5x这种高性价比的车成了出口冠军。这让他们成了行业里少有的,新能源、燃油车、国内、海外四条腿走路都稳的“均衡型选手”。
可风光的背后,麻烦也不少。翻开招股书,高达87.7%的资产负债率相当吓人,这在头部车企里算高的了。高负债束缚了研发投入。而且,在新能源这个主战场,奇瑞虽然起步早,但现在有点跟不上趟。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车的毛利率只有5.7%,看看比亚迪的18%,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品牌上探也一直是个心病。高端品牌星途,今年8月份销量还不到2000台,这让奇瑞很难拿到更高的品牌溢价和利润。
钱是到手了,上市募来的钱,计划里有35%用于研发新车型,25%用于下一代技术,20%砸向海外市场。看得出,他们急着补课。跟华为签的那个智界品牌战略2.0合作协议,更是砸下超百亿,研发团队扩充到5000人,就是想在智能化上扳回一局。
北方工业大学的纪雪洪认为,上市是奇瑞转型和扩张的关键跳板。这话没错,有了资本市场的加持,奇瑞才有底气去加速“瑶光2025”战略,才有本钱在国际舞台上跟丰田、大众这些巨头掰手腕。
尹同跃站在交易大厅里,眼神里闪烁的光,或许和28年前在小草房里点燃第一台发动机时没什么两样。只是这一次,他要面对的,是一个更复杂、更烧钱的战场。钱是到手了,但下一个21年,故事会好讲一点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