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纸判决,为小米SU7 Ultra碳纤维前机盖消费纠纷案画上阶段性句号。二审驳回小米汽车上诉,维持原判——小米汽车需退还消费者定金2万元,并按选装价款三倍赔偿12.6万元,同时承担1万元律师费。这场持续半年之久、备受瞩目的风波迎来关键转折,不仅让涉事车主如释重负,更如一声惊雷,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上空炸响,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
诱人“黑科技”:宣传光环下的消费诱惑
时光回溯至2025年春天,小米SU7 Ultra携万众期待惊艳上市。其中,一款选装价高达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瞬间吸引了无数消费者的目光,成为宣传的核心焦点。小米官方以极具感染力的言辞宣称,该前机盖“复刻纽北赛道原型车设计”,仿佛将赛道上的激情与速度融入其中;具备“双风道空气动力学导流”“优化刹车散热”“提升下压力”等诸多神奇功能,仿佛为车辆披上了一层“黑科技”的战衣。小米创始人雷军更是在社交媒体上亲自“背书”,强调“内部结构也改了”,进一步点燃了消费者的热情。众多消费者怀揣着对创新科技的向往与信任,不惜咬牙加价,只为拥有这款充满未来感的“黑科技”前机盖。
真相揭露: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最先察觉异样的苏州车主高先生,决定揭开这款前机盖的神秘面纱。他自购鼓风机,对前机盖开孔处进行了一场严谨的烟雾测试。当测试结果呈现在眼前时,高先生惊呆了:气流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根本无法形成有效导流,纸巾紧贴孔洞,纹丝不动。不甘心的高先生又进行了拆解,这一拆,更是让他怒不可遏。原来,这款所谓的碳纤维机盖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几乎如出一辙,仅仅减重了1.3公斤。而那被吹嘘得神乎其神的“双风道”,不过是两个浅浅的凹槽,既没有与刹车系统形成物理连接,也没有通过任何赛道级性能验证。高先生愤怒地表示:“我花了4.2万,本以为买的是一款高科技产品,结果却只是个带孔的碳纤维外壳,连个装饰件都算不上,这简直就是智商税!”
补偿风波:车主维权声震四方
面对车主们的质疑,小米汽车于5月7日给出了补偿方案:未交付订单可改回铝制前舱盖,已提车用户赠送2万积分(约合2000元)。然而,这一方案在车主们眼中,不过是“打发叫花子”的敷衍之举。他们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对小米汽车的信任瞬间崩塌。数百名准车主迅速组建了维权群,他们团结一心,要求无损退车并全额退还定金。更有专业的律师团队深入研究《广告法》第二十八条,为车主们提供法律支持,准备提起集体诉讼。一位车主痛心疾首地说:“我们当初是因为信任雷军的营销,才选择了小米汽车,没想到花了4.2万,却买了个‘样子货’。这种心理上的落差感,比钱没了更让人难受。”
法律审判:公正裁决彰显法治力量
法院审理过程中,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焦点集中在小米是否构成“故意误导”。车主方为了证明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实测视频、详细的拆解报告等一系列确凿证据,这些证据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匕首,直指小米宣传的虚假之处。而小米则辩称“风道能部分导气,有辅助散热作用”,但却无法提供任何第三方验证数据,其辩解显得苍白无力。最终,法院以公正无私的态度,认定小米宣传话术与实际功能严重不符,构成消费欺诈,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果断判决“退一赔三”。这一判决,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有力保护,更是对市场秩序的坚决维护。
行业反思:诚信与创新才是发展之道
这场判决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个案本身。它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新能源汽车行业“重营销、轻兑现”的通病。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一些车企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不惜夸大宣传,将一些尚未成熟的技术或普通的功能包装成“黑科技”,过度包装的宣传话术就像美丽的泡沫,看似绚丽多彩,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正在无情地透支着消费者的信任。正如维权车主所说:“我们愿意为创新买单,但前提是车企得说实话。”
对于小米而言,15.6万元的赔偿或许只是一笔数字,但失去的消费者信任,却如同一座崩塌的大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重新筑牢。在流量红利逐渐消退的今天,产品真实的价值才是企业立足市场的根本。这场风波就像一声警钟,提醒着所有车企:在新能源赛道上,比“堆料”更重要的,是对消费者的真诚。只有坚守诚信底线,不断创新提升产品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和支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