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9月纯电车销量排名正式出炉,13款车型销量破10万辆大关。吉利星愿以34.3万辆的成绩强势夺冠,把一众老牌选手摁在身后;特斯拉Model Y紧随其后;而小米SU7以21.9万辆的成绩排到第21名,这结果让不少人呼"看不懂"。要知道,2025年可是纯电车"神仙打架"的一年——比亚迪、特斯拉、蔚小理、吉利、长安全挤在牌桌上,价格战从年初打到年尾,配置战从续航卷到智驾。
结果这份榜单一出来,评论区吵翻天:"星愿凭啥能干翻Model Y?""小米SU7不是说要吊打保时捷吗?
怎么才第21?
""破10万辆的门槛是不是太高了?"
说白了,这份榜单就是2025年纯电车市场的"照妖镜"——谁在玩真格,谁在吹牛皮,数据摆在这儿一目了然。那问题来了:这份榜单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哪些车型是真硬刚出来的销量,哪些又是"雷声大雨点小"?咱今天就从这份榜单开始,扒扒2025年纯电车市场的真实生态。
星愿凭啥能拿冠军?
吉利这次到底押对了什么宝?
先说结论:2025年1-9月,吉利星愿累计销量34.3万辆,力压特斯拉Model Y的29.2万辆、比亚迪海鸥的24.6万辆,成为前三季度纯电车销冠。这数字一出来,当时很多人都懵了——星愿不是小车吗?怎么干翻了Model Y这种中型SUV?吉利啥时候这么能打了?结果仔细一扒才发现,吉利这次真把市场脉搏摸透了。
说到底,星愿能拿冠军,靠的不是什么黑科技,而是把用户最在乎的三件事做到了极致。
第一件事就是价格打到对手心里发慌。
星愿的起售价6.98万元,顶配不超10万,这价格正好卡在了年轻人第一辆车、宝妈代步车、小镇青年面子车的黄金地带。你看看同级别的对手——比亚迪海鸥虽然起售价也是6.98万,但入门版配置缩水得厉害,要想体验好点的配置得加钱到8万多;五菱缤果起售是便宜些,但空间实在太小,后排坐两个成年人都得憋屈;奇瑞小蚂蚁倒是便宜,可品牌力始终差那么点意思。星愿就不一样了,挂着吉利的标,品牌认知度摆在那儿,价格又实在,配置还不缩水,这组合拳下来,5到10万价格带的用户基本上绕不开它。
第二件事是续航和空间偷师中型车的本事。
别看星愿定位是小车,轴距只有2650mm,但人家续航版本给到了330km、410km、500km三个档次,最高500km续航在6到10万这个级别里封神。海鸥最高才405km,缤果最高401km,星愿这一下子就把天花板捅破了。空间设计,后排地板做成了全平的,座椅还能4/6放倒,后备箱常规容积380L,放倒之后能扩到1200L以上。官方做过一个对比视频,同样是带娃买菜,海鸥后排只能坐两个大人加一个儿童座椅就满了,星愿能塞三个大人外加儿童座椅还有余地;周末出去郊游,小蚂蚁的后备箱只能放个帐篷,星愿能装帐篷加烧烤架加折叠桌加零食箱,这种小车大空间的设计,戳中了家庭用户的痛点。
第三件事是智能配置下放到让人上头。
星愿全系标配10.25英寸中控大屏加智能语音助手,支持连续对话、方言识别,中高配还给到了L2级智能驾驶辅助,包括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这些,还有540度全景影像、手机APP远程控制,远程开空调、查看车辆位置、预约充电这些功能一个不少。对比同价位的对手,海鸥中低配还在用小黑屏配卤素大灯,星愿全系LED大灯外加自动头灯;小蚂蚁的车机卡到让人怀疑人生,星愿搭载的吉利银河OS车机系统流畅度堪比手机。说白了,星愿用越级配置让用户觉得花7到8万买到了10万级的体验,这才是销量爆发的核心逻辑。
当时很多人觉得吉利就是油改电的老牌厂,搞纯电能有啥创新?
结果星愿这一波操作打脸——人家不是靠什么技术革命,而是把用户最在乎的价格、空间、续航、智能全部卷到极致,用性价比硬刚出34.3万辆的销冠。这就好比做餐饮,你不一定要搞米其林那套,但你得把口味、份量、环境、服务都做到位,让顾客觉得值,回头客自然就来了。吉利这次玩的就是这个路数,不玩虚的,就是实打实地解决用户痛点,销量自然水到渠成。
13款破10万辆意味着什么?
纯电车市场的"生死线"变了?
可能有人要问,为啥这份榜单专门强调破10万辆?
这个数字到底有啥门道?
其实这背后藏着纯电车市场从野蛮生长到优胜劣汰的残酷转变。
先看大环境。
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新能源车市场持续火热,其中纯电车依然占据重要份额。但这个市场,被上百个品牌、数百款车型瓜分,头部车型拿走了大部分销量,剩下的几百款车型抢剩下的份额。这意味着啥?意味着10万辆已经成了纯电车市场的生死线——达不到这个数字,要么亏本卖车赚吆喝,要么退出市场。
再看具体数据。
这13款破10万辆的车型,包括吉利星愿34.3万辆、特斯拉Model Y约29.2万辆、比亚迪海鸥24.6万辆、五菱宏光MINIEV 28.8万辆、小米SU7 21.9万辆等等。仔细一看就能发现规律。
是价格分层特别明显。
10万以下占了不少席位,包括星愿、海鸥、宏光MINIEV、缤果、小蚂蚁等;10到20万也有几款;20万以上也有Model Y等车型。这说明纯电车市场已经形成了低端拼性价比、中端拼配置、高端拼品牌的铁律。哪个价格带卷得不够狠,销量立马掉队。就好比你开餐馆,快餐拼的是便宜大碗,正餐拼的是菜品丰富,高档餐厅拼的是环境服务,你不按这个路数来,顾客立马用脚投票。
是品牌格局出现了新老交替。
传统车企吉利、比亚迪、长安、奇瑞、五菱占据了多个席位,新势力特斯拉、小米等也有上榜。这背后是传统车企依靠供应链成熟、渠道下沉、品牌信任的优势,在中低端市场疯狂收割;而新势力要么得有独门绝活,要么得砸钱砸出知名度,不然夹在中间就是两头不讨好。就像开店,老字号有祖传手艺和固定客源,新店要么得有独门绝活,要么得砸钱砸出知名度,不然夹在中间就是两头不讨好。
第三是爆款门槛越来越高。
2023年一款车卖5万辆就算爆款,2024年要8万辆,2025年涨到10万辆。原因很简单——新能源车产能过剩,品牌越来越多,用户选择太多导致爆款越爆、炮灰越炮。达不到10万辆的销量,就意味着规模效应起不来、研发成本分摊不了、经销商没信心压货,最终只能降价清库存或者停产。这就跟电商平台一样,头部店铺吃肉,腰部店铺喝汤,尾部店铺连汤都喝不上,市场就是这么残酷。
说白了,破10万辆这条线,就是把纯电车市场分成了玩家和炮灰。
能站上这条线的,证明产品、价格、渠道至少有一项能打;站不上这条线的,大概率要么被收购、要么被淘汰。2025年的纯电车市场,早就不是只要造车就能活的时代了。这就好比开饭店,2020年你随便炒几个菜就能开张,2025年没有招牌菜、没有好口碑、没有回头客,基本上撑不过半年就得关门。市场就是这么现实,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小米SU7排第21名?
雷军的"高端梦"为啥没跑起来?
现在问题来了,小米SU7系列在2025年可是话题王——雷军亲自站台、对标保时捷Taycan、发布会吹遥遥领先,结果前三季度累计销量21.9万辆,排到第21名?
这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
先说数据。
小米SU7全系1到9月累计销量21.9万辆,这个成绩放在整个纯电车市场其实已经很不错了,但对比雷军发布会上的豪言壮语和小米粉丝的期待,这个排名确实有些尴尬。对比同价位竞品——特斯拉Model 3销量高,比亚迪汉EV虽然下滑但基盘还在,蔚来ET5也有不错表现——小米SU7的表现只能说中规中矩。
其实问题出在三个水土不服。
第一个是定位有些尴尬。
小米SU7标准版起售21.59万、Max版24.59万、钛金版29.99万,这价格放在2025年的纯电车市场属于中高端。但同价位用户要的是啥?要么是特斯拉蔚来这种品牌溢价,智能驾驶加换电超充生态;要么是比亚迪吉利这种性价比,配置拉满加品牌信任。小米呢?品牌力不如特斯拉,消费电子不等于汽车;配置不如比亚迪,没有刀片电池、没有云辇悬架;智驾虽然不错但也没有绝对优势。说白了,小米SU7上不够高端、下不够性价比,卡在了比较尴尬的位置。就好比开餐馆,你说自己对标米其林,但菜品质量达不到,价格又比普通餐厅贵一大截,顾客吃一次就不会再来了。
第二个是产能爬坡速度。
小米SU7从3月28日上市到现在,虽然产能在不断提升,但前期交付周期一度长达数月。很多用户下单后等不及,要么退订改买其他品牌,要么放弃。对比特斯拉上海工厂的成熟产能、比亚迪全国多个工厂的现车供应,小米的供应链管理在前期确实还不够成熟。结果就是前几个月订单多、交付慢,白白流失了部分潜在用户。这就像餐馆生意火爆,但后厨效率跟不上,客人点完菜等太久就不耐烦走了,回头客也就流失了。
第三个是高端人设还在建立中。
雷军在发布会上对标保时捷Taycan,宣称小米SU7性能吊打Taycan——零百加速、续航等数据确实亮眼。但实际呢?Taycan买的是保时捷品牌加跑车操控加机械质感,这些是小米短期内学不来的。而20到30万价格带的用户,要么是理性消费看重性价比加实用性,要么是品牌信仰认可特斯拉或BBA。小米这种对标豪华但价格不够豪华的定位,需要时间来让市场接受。不过从21.9万辆的销量来看,小米SU7其实已经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只是相比发布会上的豪言壮语和粉丝期待,这个成绩显得没那么"炸裂"。
说白了,小米SU7排第21不是产品不行,而是时机、定位、产能、品牌建设都需要时间。
2025年的纯电车市场,光靠性价比和雷军IP已经不够用了,用户要的是买得到、用得爽、有面子的综合体验。小米想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还需要继续努力。这就跟做餐饮一样,你不能光靠老板名气和装修风格吸引顾客,菜品质量、出餐速度、服务水平都得跟上,口碑才能慢慢建立起来。
网友关于这份榜单的灵魂拷问,你怎么看?
榜单出炉后,评论区成了大型辩论现场,咱挑几个最火的问题聊聊。
第一个问题,星愿销量第一,是不是靠降价促销冲出来的?
确实有一部分原因是价格战的影响,2025年上半年吉利针对星愿推出过限时优惠加置换补贴,但这不是主因。真正的核心是产品力加渠道力。星愿覆盖了吉利全国3000多家经销商,包括县镇级的网点,用户在三四五线城市都能看车试驾,这是新势力做不到的;再加上吉利品牌在下沉市场的信任度,国产老牌质量稳定这种认知深入人心,让星愿的转化率远高于同价位竞品。数据显示,星愿的试驾转化率很高,说明用户看了就想买,这才是销量爆发的底层逻辑。就好比开餐馆,你不能光靠打折吸引顾客,菜品好吃、服务到位、环境舒适,顾客才会成为回头客。
第二个问题,特斯拉Model Y是不是在中国市场不行了?
Model Y前三季度29.2万辆的销量(含出口),放在全球看依然是纯电SUV的重要车型。但在中国市场,Model Y确实遇到了品牌溢价被稀释的困境。2023年Model Y靠品牌加智驾加超充能卖高价,2025年比亚迪唐EV、理想L6、问界M7这些国产中型SUV,配置和智驾已经不输Model Y,价格还便宜不少。再加上特斯拉频繁调价,让老车主有些不满,口碑受损。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Model Y依然是20到30万价格带很能打的纯电SUV之一,只是躺赢的时代过去了。这就像米其林餐厅,以前靠品牌就能吸引顾客,现在普通餐厅菜品质量上来了价格还便宜,顾客自然要重新考虑性价比。
第三个问题,小米SU7排第21是不是太低了?
其实21.9万辆的销量对于一个新品牌的第一款车来说已经很不错了。要知道小米3月底才上市,到9月底满打满算才半年时间,能达到这个销量已经超过了很多老牌车企的单一车型。而且从中大型轿车这个细分市场来看,小米SU7的表现已经是头部水平了。只是相比雷军发布会上的豪言壮语和媒体的过度吹捧,这个排名显得没那么"炸裂"。但客观来说,小米汽车的起步已经相当成功了,未来随着产能提升和品牌积累,销量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第四个问题,小车占了不少席位,是不是说明大家都没钱了?
这是个误区。
小车销量好,不是因为消费降级,而是因为需求分层。年轻人买第一辆车、宝妈买第二辆代步车、小镇家庭买城市通勤车,这些场景本来就不需要20万以上的大车。数据显示,10万以下纯电小车的增换购比例很高,说明这是补充需求而非刚需降级。真正的消费升级体现在配置上,2025年的7万小车,智能化和舒适性已经超过2020年的15万燃油车,用户花少的钱买到了好的体验,这才是真相。就像吃饭,以前花100块只能吃个普通正餐,现在花50块就能吃到品质不错的快餐,这不是降级,而是市场进步让性价比高了。
2025年纯电车市场的"照妖镜",照出了谁的真本事?
从这份1到9月销量榜单就能看出,2025年的纯电车市场早就告别了只要造车就能卖的红利期,现在玩的是产品加价格加渠道加品牌的综合硬仗。
吉利星愿能拿冠军,靠的是把性价比卷到极致;特斯拉Model Y守住前列,靠的是品牌加生态的护城河;比亚迪霸榜多个车型,靠的是垂直整合加规模效应;而小米SU7虽然排第21,但对于一个新品牌的第一款车来说,21.9万辆的成绩已经相当不错,也给所有新玩家上了一课——造车是个长期工程,不能光靠PPT和情怀。
最后灵魂拷问,如果现在让你选一辆纯电车,你会选销量冠军星愿的性价比,还是品牌信仰特斯拉的智能生态,还是新势力黑马小米的科技感?
评论区聊聊你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