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家用车难普及,商用重卡有突破,巨额投入咋分配

如果你打开手机刷到一条新闻,说“氢能即将迎来大爆发,未来汽车排的全是水”,你会不会心头一热,觉得人类终于要解决能源问题了?可其实,这个设想已经讲了五十年,直到现在,咱们身边能买到的氢能源家用轿车,加起来比我认识的亲戚还少。为什么这么个美好的愿景,搞了半世纪还是个“边角料”?为啥国家还要每年花那么多钱往里投?巨额投入到底都用在了哪儿?今天咱们就一起把这笔账,掰扯个明白。

让我们先回到普通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什么氢能源车至今没能和电动车掰手腕,反倒在商用领域有点出头?你是不是以为,原因主要是技术不成熟,其实最大的问题,是物理学本身。

首先,我们来算一笔明白账。电动车的能量利用效率在70%-80%,而氢能源车就厉害了?不,它把电能变成氢,储存运送再用燃料电池还原成电,兜一大圈,最后效率掉到30%-40%。就是打比方说,咱俩一起喝水,电动车拎着水壶直接喝,氢能源车要先把水倒进一堆各种瓶瓶罐罐,转一圈终于喝到嘴边,水早撒一半了。你要多花一倍的电,才能跑一样的路。

再看看建加氢站的成本飞天,一个小一点的加氢站少说一千万块钱,可同等规模的充电站,几百万就能拿下。就这还不是随处可见,很多城市有钱批地也未必批给你,都卡得死死的。你说咱都2024年了,为什么氢能还是个小众选手?道理特别简单——效率太低,成本太高,基础设施也跟不上,这在经济账上根本玩不过大规模电动车。

有人会说,既然这么不划算,干嘛国家还天天提氢能,还投入数以千亿计的真金白银?这钱不是打水漂了吗?

氢能家用车难普及,商用重卡有突破,巨额投入咋分配-有驾

等一等,这个问题就有点深度了。答案其实很现实:氢不是用来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而是专门针对那些“用电池根本搞不定的超级难关”。别看电动车这些年风风火火,可你让一辆电动重卡拉个几百吨矿石走上千公里,那电池得装得比矿还重,跑一趟回来光充电得半天,还得把一大半货舱腾出来塞“电砖头”,超不超载的问题就甭提了。

再比如说钢厂。全世界钢铁业一出手就是全球8%左右的二氧化碳排放,中国又是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传统炼钢靠焦炭烧,这本身就是制造碳排的关键环节。可如果不用焦炭,用氢去冶炼,副产品就只有水了,这可不就是“硬科技”里的硬骨头吗?2023年新疆那边,宝武钢铁首个氢冶金大项目就已经投产了,光伏加氢替掉了焦炭,走得就是这条路。你说电能不能直接炼钢?拜托,能耗高得离谱,而且不一定做得了。在钢铁、化工这些你普通人看不到但中国不能没的地方,氢才是唯一真解。

同样道理,化肥厂每年生产的氨也是用化石能源做原料,碳排顶天。如果以后用“绿氢”做成“氨”,化肥厂都能变身环保标兵。别的不说,全世界每年1.8亿吨合成氨这个数字,随便脱碳一点就是了不得的贡献。

氢能家用车难普及,商用重卡有突破,巨额投入咋分配-有驾

这也是为啥中国氢能发展文件里,重点压根就没提“家用小轿车”,而是直接说搞重卡、船运、飞机和工业原料。你看看世界地图,谁家氢能推广得最猛?港口、矿山、长途货运这种大载重场景里,氢能车是真跑起来了。不是“我一定要做新能源车展台上最亮的仔”,而是“别的就靠不住,只有用氢能才能搞定”。这才是硬道理。

有人说,那氢能就是绝对的未来核心?也不见得。氢不是潘多拉魔盒,也不是诺亚方舟,它本身问题也不少。比如说氢的生产和储存运输都带来新的安全风险,现在说的“绿氢”,也得靠可再生能源来制备,可风电、光伏离大规模稳定还远着呢;氢泄漏还没颜色没味儿,要管理比汽油还费劲。更麻烦的是,从宏观看,氢能产业链还不是彻底市场化,大部分运营、生产都靠政策拉动和补贴,真有多少企业能长远活下去,大家都在等下一步国家政策。

放眼全球,除了中国,日本、韩国都试着搞乘用氢燃料车(Mirai和NEXO),但销量远没起色;欧美基本也是把氢投进工业、重运和远洋运输上。你可以说人类合力把氢能送上神坛,结果到头来发现——原来它只适合舞台背后的角色。今天你或许见不到氢能成为街上“人人都离不开”的存在,可它很可能会成为你看不到却离不开的那个部分。比如你买的“绿色钢材”,你吃到的“低碳食品”,也许都因为产业链上某几个环节的氢能应用变得更环保了,但这并不要求你家楼下有加氢站。

氢能家用车难普及,商用重卡有突破,巨额投入咋分配-有驾
氢能家用车难普及,商用重卡有突破,巨额投入咋分配-有驾
氢能家用车难普及,商用重卡有突破,巨额投入咋分配-有驾
氢能家用车难普及,商用重卡有突破,巨额投入咋分配-有驾
氢能家用车难普及,商用重卡有突破,巨额投入咋分配-有驾

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氢能到底是不是一门“有未来”的生意,答案不像看热闹那么简单。一方面,政府投入着实不少,因为它关乎产业升级、能源安全、碳中和;另一方面,民间资本没那么冒进,毕竟回报期太长,且有很多技术难题、市政难题。别看专家会上吹得牛逼轰轰,资本市场上真下场的,还有一堆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涌进来割“氢能概念股”韭菜的。还是得看谁能熬住长时间的资金消耗,谁能打下来真正的技术门槛,谁能拓展出可持续的应用场景,这些才是衡量氢能能不能走远的标准。

还有一个隐藏的问题,容易被忽略:中国发展战略未必适合欧美,日本模式不一定适用于中国。我们这里能源结构特殊、工业门类齐全、大吨位场景多、政策执行快,所以氢能能迅速在大项目上开花。但到了欧洲,能源本就清洁,电网发达,家用电动已覆盖,氢能就成“备用方案”。咱们多搞些重卡、远洋船,算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外搞不定这摊子,就让它顺其自然。

说一千道一万,氢能不该被神化,也不该被唱衰,它只是一工具箱里的一个选项。有些地方别的选项都不管用,它就必须顶上——可更多场合,电能更合适,就乖乖做补充站位就是。要指望它全面取代电动?说句大实话,真没戏!

总结一下,现在氢能之所以还活着,全靠那些必须靠它啃下的“硬骨头市场”,国家投的钱也大多砸在这些领域,瞄的是全球供应链与产业升级的大局。乘用车那些花里胡哨的概念,听听乐呵就好,最后拼的是谁在最难啃的那些领域熬住了,谁把行业命脉握紧。路还早着呢,别把它当未来新神,更别当什么都干不了的边角料,放在合适的位置,这事儿才靠谱。

氢能这东西,看似边角料,其实在最关键的拐点上,就是它在扛事。别忘了,真正改变世界的,往往不是那些最显眼的家伙。

氢能家用车难普及,商用重卡有突破,巨额投入咋分配-有驾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