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不造车之谜 智慧布局远超想象
华为坚决不造车。但鸿蒙智行旗下“五界”车型前九个月销量已突破93万辆。问界M9均价超50万仍供不应求。这似乎是个悖论。一家科技巨头。拥有如此强的品牌号召力和技术实力。为何拒绝推出“华为牌”汽车?背后是深思熟虑的战略抉择。
一、不愿:看清造车红海
华为清醒地认识到。造车并非其追求的最优解。中国汽车行业平均利润率仅3.4%左右。而华为通过技术授权模式。毛利率可以超过40%。这远比亲自下场造车赚钱轻松。也更符合华为的基因。
重资产的整车制造。需要消耗巨额资金和资源。华为每年在智能汽车领域投入超百亿元。研发人员超7000人。若真要造车。这些还远远不够。任正非早已强调。生存基点是现金流和真实利润。华为必须稳健。
华为若自立品牌。必将站到所有车企的对立面。其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在2022年收入了21亿元。一旦造车。这些合作与收入都可能受影响。更不用说其构想中的开放生态了。
二、不敢:更重控制与数据
华为虽然不造整车。但却通过技术牢牢掌握着话语权。“鸿蒙智行”模式重新定义了合作关系。华为输出智能技术和品牌赋能。车企则专注于制造。华为借此掌控终端体验。合作车企更像“代工厂”。
华为利用其全球超5.6万家门店和专柜的资源来卖车。但卖车远比想象复杂。初期华为与赛力斯尝试过分管销售和售后的模式。权责分离导致用户体验不佳。华为因此更彻底地重构渠道。强化控制。确保用户获得统一、高品质的体验。
更深层的价值在于数据。每辆鸿蒙智行车日均产生1.2TB数据。这些数据为华为的AI训练提供了宝贵燃料。这是单纯造车无法获得的战略资源。
三、不让:战略定力与格局
任正非的战略定力是关键。他顶住了内外部压力。坚决不造车。甚至严厉规定“谁再建言造车。可调离岗位”。这确保了华为聚焦ICT核心。
华为的ICT业务。尤其是在欧洲市场。拥有巨大商业利益。德国是华为ICT的重要市场。而其支柱产业正是汽车。若华为造车。势必与当地客户竞争。这不利于华为全球业务布局。
国家更需要一个掌握核心技术的华为。而非又多一家车企。华为将三十多年积累的ICT技术能力用于帮助车企造好车。赋能整个产业。比独自造车格局更大。
结语:另一种高明
华为的“不造车”。实则是一种降维打击。通过技术定义行业标准。避免制造内耗。正如徐直军所言:“产业需要的是华为的能力。而非华为的车。”
华为的目标。是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博世”。一家世界级的零部件及软件供应商。当百万辆汽车都搭载华为 inside 的技术时。是不是华为品牌。还重要吗?
这种克制与智慧。或许正是华为能走得更远的原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