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咱今天先不说别的,就掰扯掰扯现在这乌烟瘴气的舆论场。我有时候刷汽车圈的新闻,真有种想把手机扔了的冲动。满屏都是人设、故事、情怀,一家比一家会“整活儿”,技术参数没人看,谁家老板的眼泪更真诚,谁就能上热搜。这年头,车好像都不是造出来的,是“聊”出来的。
就在这么个“故事会”里,总有那么一两个不合群的,比如长城汽车。这家伙,活脱脱一个闷头搞技术的“理工男”,脑子里全是代码和图纸,情商常年不在线。前阵子那个“欧拉好猫刹车失灵”的瓜,简直是把它的这种“直男癌”晚期症状,演给全国人民看了一遍。
这事儿刚出来的时候,那叫一个热闹。网上瞬间炸锅,口诛笔伐,恨不得立刻把欧拉钉在质量问题的耻辱柱上。按照现在流行的公关套路,标准答案我都替它想好了:滑跪道歉、老板出镜、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承诺彻查,顺便再送点优惠券堵住悠悠众口。一套行云流社の操作下来,这事儿就算翻篇了。
可你猜长城干了啥?它居然不按剧本走!没道歉,没哭诉,直接把车主和那辆“问题车”请到了国家级的权威检测中心。那架势就一句话:“别吵吵,拆开看!”
我当时看到这消息都乐了,心想这哥们儿是真不开窍啊。在一个人人比谁“小作文”写得好的时代,你居然想跟人讲物理?这不是秀才遇到兵吗?结果呢,全网的口水战瞬间哑火,大家就这么干瞪眼等着。最后,一份冷冰冰的报告拍在桌上,结论简单粗暴:“未执行制动动作,油门处于满开状态。”
好家伙,我直接好家伙。翻译过来就是:脚底下踩错了。之前网上洋洋洒洒的万字檄文、铺天盖地的情绪输出,在这行字面前,瞬间成了一出黑色幽默剧。这就好像俩人吵架,一个已经把对方祖宗十八代都问候了一遍,结果另一个人默默掏出了行车记录仪……那场面,安静得只剩下尴尬。
你以为这是它第一次这么干?天真了。几年前的“常压油箱”风波,老车迷估计还有印象。本来是不同技术路线的专业探讨,硬生生被带节奏成了“黑公关”、“行业举报”的宫斗戏。长城当时也是,拿着一堆专利和技术标准,试图给全国网友科普什么叫“燃油蒸发控制系统”,结果呢?技术上它可能没输,但在舆论场上输得连裤衩都不剩。大家根本不关心你的专业术语,只觉得你这人“玩不起”。
这就是“理工男”的宿命。他们坚信真理越辩越明,却没搞懂在情绪面前,没人关心真理。他们宁愿花三个月去优化一个发动机参数,也不愿花三天时间去学学怎么写一篇讨喜的公关稿。当别家车企老板都在直播间里跟粉丝称兄道弟、打造亲民人设的时候,长城的工程师们,大概率还在某个实验室里,为了一个千分位的误差吵得面红耳赤。
这种性格,说白了,就是“吃亏是福”的真人版。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你不会吆喝,东西再好也容易被埋没。你就像那个埋头解题的学霸,明明能甩第二名几条街,但因为不爱说话、不参加集体活动,最后在各种评优里都榜上无名。
可话说回来,咱们买车,到底买的是什么?是老板的个人魅力,还是那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是发布会上动人的PPT,还是关键时刻能救命的ABS?当整个市场都在追逐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情绪价值”时,还有人愿意在看不见的地方死磕技术,这本身就是一件挺奢侈的事儿。
汽车说到底是个极其复杂的工业品,它承载的是生命安全。情怀不能帮你刹车,故事也不能让钢板变硬。我们当然希望车企会沟通、懂用户,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它首先得会造车,造一辆安全、可靠的车。
我们总笑话长城公关水平堪忧,像个“社恐”患者,一到舆论场上就手足无措。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份笨拙背后,恰恰是对技术和事实的敬畏。在一个“先开枪后画靶”成为常态的环境里,这种“一是一,二是二”的轴劲儿,反倒成了一种稀缺的品质。
当然,这事也给我们所有人提了个醒。在这个算法当道的时代,冲突、对立、情绪化的内容总是能第一时间抓住我们的眼球。但作为信息的接收者,我们是不是也该偶尔按下暂停键,让子弹飞一会儿?
一个健康的汽车市场,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更不应该让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它应该让那些真正沉下心来搞研发、抓质量的企业有活路,有尊严。如果最后市场上剩下的,全都是那些擅长营销和包装的“聪明人”,那我们得到的,可能就是一个个外表华丽、内里却经不起推敲的“样子货”。
所以啊,下次再看到哪个“理工男”企业在网上被人围攻,又笨拙地拿着一堆数据报告出来解释时,咱们不妨多一点耐心。因为说不准,那个“不会说话”的家伙,才是真正想把车造好的人。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