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亿融资落袋,零一汽车太仓30天安家背后
说起来,这阵子在苏州车圈混的都知道,太仓那边突然冒出个叫“零一汽车”的新面孔。前两天去汽修店换机油,师傅还在门口和我嘀咕,说这公司才成立没几年,就被大独角兽Momenta砸了5个亿,还不是第一次投。你说现在资本手头紧成啥样,这钱撒得可真不带眨眼的。
翻了下资料,其实零一最早是在上海扎根的。2022年刚注册号,一年多点就把总部整个搬到太仓去了。这速度,比我们小区换物业还快。创始人黄泽铧,是90后技术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来,又跑去卡内基梅隆读机器人学。他大学时候迷上变形金刚里的擎天柱,说想造世界上最牛X的机器人。我听着有点像中二病,但人家是真干出来了。
他之前是图森未来那拨儿自动驾驶重卡里搞研发的大佬,专利、论文堆了一摞。据说带队搞出了全球第一个全无人自动驾驶卡车项目,还让图森未来成了“全球自动驾驶第一股”。后来又跟张红松搭伙,一个70后的老江湖,以前三一重卡、北汽福田戴姆勒高管。这俩凑一起,有技术有资源,那气场也够奇怪——一个天天琢磨算法,一个动不动掏出电话打供应链老板砍价。
他们合伙不到两年,就整出了惊蛰和小满这两款新能源重卡。我去年拉货时碰见过一次惊蛰,那司机老杨说:“比油改电省事多了,一公里能省0.3度电,你算算一年十五万公里下来,就是四五万块进自己兜。”不过他吐槽那个自适应巡航系统偶尔犯迷糊,下坡遇急弯会迟钝半拍,要不是自己手快差点怼上隔壁大巴。“反正开久了还是得盯着点,”他说,“别信那些吹得神乎其神。”
其实他们家的冷门配置挺有意思,比如副驾座椅能180度放平,有司机直接拿来当床睡觉;还有无线胎压监测,据群友讲去年冬天下雪路滑,多亏胎压报警提前发现慢漏气,不然高速上一爆胎可就麻烦大啦。但维修配件目前只有部分经销商能供货,小地方要等调货时间长。有次邻居李哥车坏在外地服务区,他抱怨售后响应慢,“客服倒是热情,就是拖拖拉拉才派来救援。”
再聊回这轮融资吧——据我了解,这次领头的是Momenta,还有兴杭创投、辰韬资本这些投资方,全都是冲着智能驾驶来的。不少私募机构也跟进,包括阿里CEO吴泳铭开的投资公司,都参与了一脚。而且老股东天善资本继续加码,也算给足面子。
有人问为啥非要搬到太仓?其实很简单:第一,当地汽车产业链密集,小城市却塞下700多家配套企业,我亲戚就在附近做线束代工,说什么都方便对接。一条马路就是完整产业链,大部件当天送厂都行;第二,出口通道好用,2024年光太仓港出口汽车近50万辆,新能源走量最快;第三,人家政策实打实支持人工智能+交通,到2027年目标300亿产值,各种补贴扶持不停歇。
但也不是没有短板。有老司机反映,在河南河北跑运输,用零一的新车复购率高,但东北、西南市场渗透一般,本地经销商网络虽扩张快,可售后体系建设还赶不上交付节奏。有师傅笑称:“你们新势力卖得欢,我们修理厂活儿也不少!”还有群友晒图,说装载传感器偶尔误报障碍物,把卸货现场弄得鸡飞狗跳。不过话又说回来,新东西嘛,总归需要磨合期——哪怕是“黑马”,腿脚再利索,也难免踉跄几步先。
今年五月底,两款主力车型累计交付已经逼近700台,总运营里程2500万公里,大客户主要做砂石、水泥、煤炭钢铁运输这些脏累活儿。据销售顺嘴透露,今年3个月时间全国招进70多个经销商,不少地方抢着签代理合同,有些区域甚至出现断货现象。但朋友圈里有人悄悄议论,现在订单火爆,是不是厂家故意控量制造饥饿营销?没人敢明说,只能猜猜罢啦……
至于未来怎么走,他们定下的小目标挺大胆:年底争取1500台交付,上新平台,加速推新品。不过现实情况总爱开玩笑,经常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不,上周又听见维修站技师抱怨软件升级频繁,每次OTA更新完,都要重新适应操作界面。“年轻人玩科技花样多,我们这些糙汉子只能硬着头皮学。”他叹口气,“不过只要钱赚得到,再折腾咱认!”
最后提一句,我看最近朋友圈流传段子:以前买国产重卡看动力,现在挑新能源更关心算法和充电桩分布……时代真变咧!谁还能想到,一个月内就把总部从魔都挪到苏州县城,还被行业巨头连番押注呢?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散见于智能车参考、36氪、中国信息化周报及行业交流群闲聊等渠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