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1月,华尔街日报放出大消息,特斯拉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把美国工厂里的所有中国零件逐步换掉,打算一两年内全部清理干净。
这家曾经靠中国制造大赚特赚的汽车厂,如今却要自己动手割断那些最靠谱的供应链,结果带来的代价就是行业成本要多出5到10个百分点。
为啥特斯拉非得拼死自己断臂呢?这场手术的最终费用,又是谁掏的钱呢?
特斯拉的悖论生存
特斯拉如今就像在演一出真实版的魔幻剧,一边紧揪着中国供应链不放,另一边却又冷漠无情地把它割裂开来。
在上海的超级工厂里,供应链本土化比例超过95%,一度刷爆了全球效率纪录,55秒就能生产出一台车,真是厉害得不得了。
同时,在得州和加州的特斯拉工厂里,相关负责人已经下达了铁了心的指令。
在接下来的一两年时间里,得把所有中国产零配件都给甩开了。
一方面是完美的全球化楷模,另一面却是坚决的政治分割。
这种左右摇摆的态度,让外面的人搞不明白。
这并不是特斯拉的精神出轨,而是一场被时代大潮推动的生存大赌局。
其实背后,有一股势不可挡的政治力量正悄悄推动,硬是要把全球商业运作的基本规则给重新改写。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只算是露出了一点点,折射出这场供应链大变动的激烈程度和暗中进行的隐秘性。
今年头阵,特斯拉就把新中国供应商的审批给停了,现在又偷偷在换掉已经用上的产品,动作挺隐秘的。
通用汽车差不多在同一时间下了指令,要让几千家供应商在2027年前把中国的零部件全部清零,动作挺快的。
这股劲刮得又快又猛,意味着整个汽车行业都在发生变化。
整个团队原本沿着一条跑了几十年的全球化快车道飞驰,现在突然急刹车,转向了一条蜿蜒崎岖的“安全至上”小路。
这背后隐藏的真相,令人不寒而栗:
一个只崇尚效率和花费的全球化黄金时期,似乎真得快要奔向终点了。
中国管制的“大棒”
答案,藏在一个7500的数字和一份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里。
IRA法案为买美国本土电动车的顾客,最高能享受7500美元的税收减免。
听起来像一根挺有吸引力的甜头。
不过,这个甜头啊,却绑着一个特别严苛的“政治正确”套索。
从2024年起,凡是带有“受关注的外国实体”成分的车辆,都得遵守相关规定。
就是说嘛,国内生产的电池配件,就算拿了再少的补贴,也得不到一分钱。
更阴的事儿是,从2025年开始,限制范围还要延伸到那些关键矿藏。
只要锂、钴、石墨这些关键原材料跟中国有关,补贴也统统取消了。
对特斯拉来说,这就意味着在美国卖的任何一辆车,都受这个政策影响。
只要电池或原料的供应链里有一环牵扯到中国,那就会立刻丧失7500美元的定价优势。
在北美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这样的价格劣势简直就像在自掘坟墓,难以为继。
要是把IRA法案比作拉力的话,那一直在升高的关税大棒,算得上是另一股推动力。
这让特斯拉的高管们对于未来的走向都觉得挺迷糊,不太知道接下来会怎么发展。
美国在过去三年里,一直在不断提高对中国电动车、电池和芯片的关税,真是源源不断地在加码。
税率从25%一路冲到了100%,结果呢,利润空间简直是被大大挤压了一把。
特斯拉一位高管私底下说呀,遇到这么变来变去的关税局势,他们其实几乎没法搞定下一年的成本估算。
而中国最近对出口的管控,特别是在稀土和石墨这块刻意收紧,实在是把那骆驼的背压断了。
这些重要原料可是电动车电机的关键所在,展现了中国在这方面的主导地位。
这让世界各大车企首次真正意识到,把供应链的命运全部绑在一个国家上,风险实在太大,担得起的压力也不多。
新冠疫情期间,全球供应链的断裂已经给大家敲响了警示铃。
最近的地缘政治局势变得紧绷,这也就彻底证明了多元化的重要性,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是关乎生存的必需。
再怎么宏伟的政策命令,终究要由一个个具体的人去落实,执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少真实的痛楚。
在特斯拉一条生产线旁,工程师们整晚都在紧张忙碌着,手里拿着新旧两款零件,忙个不停。
他们反复进行着兼容性测试,反复试验,确保新旧零件能完美匹配。
他们皱着眉头,一遍又一遍确认,换了供应商之后,车子的性能和安全都得稳妥,不出差错。
每一点点参数的改变,背后都藏着海量的操作需要做。
深夜时分,这家供应商老板忽然接到特斯拉打来的电话,说要赶他走。
他那声音里满是疲惫和无奈,抱怨着找不到合适的替代品。
在那个精密模具的行业里,我们国家可真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其他地方很难比得上。
强行拆解带来的,是真切的成本代价。
特斯拉的玩法是“近岸外包”,而它在墨西哥新莱昂州的超级工厂,正是这波大转移的核心地点。
特斯拉正在大力支持在中国的供应商,推动合作关系更加紧密。
甚至一些不是中国公司的供应商,他们在中国设厂也打算把工厂搬到墨西哥去。
这样一来,生产出来的零件就能在北美自由贸易区里,享受免关税的优待,巧妙地避开了关税壁垒。
这其实不是技术上的断开,倒更像是地理位置上的拆裂。
其实,中国企业不是“不能用”,而是“不能在国内生产专供美国市场的产品”。
这番灵活的调整,使得供应链转移变得愈发繁琐难懂。
这些供应商得搭建“中国+1”甚至“中国+N”的多套生产线,重复生产的事儿得搞起来。
这就意味着要投入大笔重复的资金,面临技术转让的风险,还得跟新员工磨合交流,每一步都挺不容易。
据内部人士透露,特斯拉的更换工作已经分成几个阶段,第一阶段非关键零件的更换已经完成了30%。
不过,真正棘手的部分,比如电池电芯和电机的磁铁,仍然还在后续安排中。
以前,制造电机用的高性能稀土磁铁几乎全部得靠中国供应。
现在得从越南啥的地方重新搭建供应链,贵的要命,性能还得反反复复地验证一遍。
新铁幕落下
特斯拉经历的这场变革,可不是个孤立的事情,而是一个时代转变的明显标志。
就像一面折射出世界格局分崩离析的镜子一样。
通用汽车的要求比特斯拉还要大胆,给几千家供应商设定了在2027年前完成的目标。
得把所有中国产的零件都剔除掉,这也意味着底特律那些老牌企业们也在推行一样的战略缩减。
从福特到通用,美资车企现在得做个两难决定:要“中国产”的低价,还是坚持“美国制造”的安全保障。
答案越发明朗,现在在政治的天秤上,安全这块砝码,似乎比成本那边要重得多了。
这种集体转变,正在重新绘制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形成一个以政治安全为界限的全新供应链蓝图。
这其中,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友岸外包”的想法,也就是把供应链搬到那些在政治和军事上结盟的国家去。
就这么圈出来一个所谓“安全”的闭环。
不过,这样的“安全”付出的代价可是非常昂贵的。
行业普遍觉得,这事会让整个汽车行业的花费增加大概5%到10%。
这部分花费,最终几乎不可避免会转嫁到更贵的售价上。
最终,这成本会逐渐传递到全球的消费者身上,大家都得为这场“安全升级”买账。
更关键的是,这或许会拖慢全球电动车技术的传输速度和更新换代的节奏。
以前,世界一体化带来的激烈角逐,成为推动技术不断向前的最大动力。
如今,政治壁垒的设立,可能会让这种动力大打折扣。
一个更可能的未来是,全球将加速分裂为三大相对独立的供应链集群:
未来啊,可能会发展成三个主要的供应链圈子:一个围绕美国打转的北美集团,一个以德国为领头羊的欧洲阵营,还有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团队。
在这些圈子里,供应链会变得更贴近本地或区域,各企业都主要在自己的一块地盘上打拼。
自主经营,全面融入本地市场。
特斯拉的“双轨策略”,正好是这种新型生存方式的最佳预示。
它既意味着忍受的让步,也代表了一种升级,是在这个四分五裂的世界中,找到存续之道的聪明办法。
结语
特斯拉的调整,可以看作全球企业在新格局中求生存的一个痛苦演练,虽然不得已而为,但付出的代价也不小。
将来,或许不会再出现那种横扫一切的世界冠军,而只有在某个区域里称王称霸的势力。效率和安全这两者之间的永恒较量,将会成为未来十年的主旋律。
当政治为商业开辟了新的道路,其他行业也许会遇到类似的“双轨”考验,比如说金融、科技、房地产这些领域。像金融嘛,受政策调控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影响,一方面要遵守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又得追求盈利空间;科技行业也是,要迎合政府监管,同时保持创新的步伐;房地产呢,政策调控一打就得调整战略,跟市场供需也得平衡得当。总之,这些行业都得在政策和市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稳步前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