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产业竞赛加速,海外巨头入局,国内车企齐发力

在新能源的洪流中,固态电池俨然是出场自带滤镜的“终极解决方案”,让锂电池时代的诸多遗憾有望一笔勾销。各路豪强不约而同地在这一技术赛道上布阵,各式新闻稿里固态电池几乎成了“万金油”,未来的门票谁握在手里,就看谁跑得快。

奔驰的研发负责人上个月还信誓旦旦,说今年底固态电池就能批量生产,顺势就把续航吹到了千公里。大众则不甘落后,旗下PowerCo和QuantumScape融资、扩产,连半夜发邮件都堆满了“里程碑”,目标是给一百万辆车装动力。宝马也没闲着,和Solid Power深度绑定,试验车2024年已经开进了慕尼黑街头。而且这些不是PPT造车,是真上路了。海外巨头集体摸到了固态电池的门槛,竞争格局一夜之间彻底重塑。

国内车企也没打酱油。长安、吉利、奇瑞、上汽、广汽、一汽,各路神仙一边自研,一边抱大腿,在固态电池产业链里搅出一锅风云,比如长安直接喊出2027年量产的口号,吉利抱着硫化物和氧化物“两条腿”走路,奇瑞能量密度直接怼到600Wh/kg,上汽和清陶能源合资,广汽玩海绵硅负极,全都想着2026就重新洗牌。

固态电池产业竞赛加速,海外巨头入局,国内车企齐发力-有驾
固态电池产业竞赛加速,海外巨头入局,国内车企齐发力-有驾

固态电池技术路线有四大门派: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卤化物。业界多年来吵成一锅粥,各有短板,硫化物能量密度和导电性高,但加工难、成本贵,氧化物天生高温党,工艺麻烦、效率低,聚合物柔韧价廉但性能有限,卤化物理论值惊人但产线上还在热身。谁最后胜出,不只是比谁“武功高强”,还拼谁能降低成本、提升产能,把实验室里的梦想变成流水线上可以量产的现实,门派间打得热闹,其实最后可能还是混合路线一统江湖。

固态电池产业竞赛加速,海外巨头入局,国内车企齐发力-有驾
固态电池产业竞赛加速,海外巨头入局,国内车企齐发力-有驾
固态电池产业竞赛加速,海外巨头入局,国内车企齐发力-有驾

有意思的是,一些新兴企业也不想只做小跟班,而是直接“all in”固态电池——如清陶、太蓝、卫蓝、屹锂、中科固能、恩力动力。在传统巨头还在摸索的时候,这些玩家选择单点突破,先把无人机、机器人、电动摩托等高端小众市场作实验田,等技术成熟就大举进攻乘用车市场。小场景验证速度快,不用天天和资本开会,机器人和无人机不怕你电池贵,只要你性能强。而且新兴玩家还玩了个产业链新模式——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车企和电池厂成了“把兄弟”,跑得更快。

固态电池产业竞赛加速,海外巨头入局,国内车企齐发力-有驾
固态电池产业竞赛加速,海外巨头入局,国内车企齐发力-有驾

至于传统巨头,液态锂电池时代被牢牢“卡脖子”,现在都卯足劲准备技术换道超车。宁德时代硫化物团队扩编到千人,比亚迪快速加码,国轩高科半固态先上,留全固态一步,蜂巢能源、孚能科技、亿纬锂能、欣旺达都在2025-2027年的量产窗口里排好队。各家不是在建设中试线,就是拿出百公里续航的新方案,实打实把固态电池推向前台。

固态电池产业竞赛加速,海外巨头入局,国内车企齐发力-有驾

归根结底,固态电池的量产,不只是材料和工艺的游戏,更是话语权的争夺战。车企不想为电池厂“打工”,而固态电池还没定型,正是他们抢产业主导权的黄金期。谁能在技术空窗期跑得最快、跌得最少,谁就有资格握未来的门票。

整体看,这场产业竞赛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材料创新催生新的性能极限,装备升级释放成本潜能,也导致技术壁垒迅速高筑。未来十年,无论是电动汽车,还是eVTOL、机器人等新兴场景,固态电池都将在技术和市场底色里重写规则。那些今年喊着“明年量产”的厂商也许还在凭借海量融资烧钱,但最终能否实现理想,看的不是PPT,还是得看谁最先把技术从纸面搬到产线、交到用户手中。

正如行业大佬所说:“技术路线没定,量产能力才真正是护城河。”2025年最值得期待的,就是谁能从这个乱局里杀出重围,成为固态时代的新主角。革命尚未结束,一切皆有可能。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